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十大民間絕活:幾近失傳的技藝,你都聽說過哪個?

2024-03-26文化

老祖宗傳下來的絕活,皆是五千年文明凝聚的結晶,隨便拎出來一樣都能令人嘆為觀止、名利雙收。 可惜絕活傳承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一個個本應被視若珍寶的技藝,如今瀕臨無後繼承的窘境。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那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十大絕活。

第十位 打鐵

有人會納悶,打鐵也能算得上是一門絕活?可別小瞧這門不起眼的手藝,要知道數千年前科技落後的時代,老祖宗在艱苦的冶煉條件下,發明了成百上千種打鐵方法,並造就了不屬於那個時代的珍貴鐵器,越王勾踐劍便是代表之一,歷經千年依舊鋒芒畢露。

至於打鐵為何沒能完好傳承下來,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市場需求,畢竟在工廠流水線的速度和質素面前,人工一點點錘煉實在太慢。另一方面,打鐵需要「童子功」,具備忍耐的心態,稍有點浮躁就容易糟蹋上好的鐵礦,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法沈心靜氣,紛紛選擇半途而廢。

第九位 鋦瓷

所謂鋦瓷,意為對破損瓷器進行修復,是門相當繁瑣的絕活技術。達官顯貴喜愛收藏各式瓷器,但經不起磕碰,一旦有缺損處棄之可惜,這時候就要花重金請來鋦瓷的工匠,看著他們如何用一雙巧手能讓瓷器「破鏡重圓」。

工匠通常會隨身攜帶黃豆、雞蛋等材料,研磨、混合後做成專門的填封劑,再根據瓷器特點制作瓷粉,技藝高超者甚至可以做到毫無差別。當今社會,鋦瓷也被精密的儀器漸漸取代,鋦瓷工匠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境地。

第八位 編草鞋

中山靖王之後劉備靠編草鞋出身,沒想到破破爛爛的草鞋也有不小的門道。古時窮苦人家穿不起布鞋,只能撿拾別人廢棄不要的稻草,兩手上下翻飛,沒一會兒就能編出一雙結實耐用的鞋子,集防寒、防水等功能於一身。

相較於布鞋,草鞋可謂是物美價廉,深受廣大百姓的追捧。只不過入門門檻太高,一般人編一雙就要耗費大半天精力,收入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更何況如今鞋子種類豐富多樣,也不會有人選擇草鞋,註定了這門絕活走向衰敗。

第七位 銅鑿剪紙

剪紙的精致、典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僅憑一張紙就能做出動人的圖畫,那麽「銅鑿剪紙」究竟是何物?其實就是在特別薄的銅箔上雕刻作畫,用工具一點點捶打,勾勒出基本圖案後潑墨上色,造型生動立體,是普通剪紙所不具備的層次。

據了解,銅鑿剪紙已有將近千年歷史,卻始終默默無聞,繼承者寥寥無幾。銅鑿剪紙在亂世難以裹腹,年輕人們也無心傳承這門手藝,好在近些年國家大力弘揚宣傳,重新吸引了大眾的關註,為銅鑿剪紙註入不少的活力。

第六位 羌笛演奏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隱藏著獨屬於少數民族的絕活——羌笛,主要由動物腿骨制成器身,小小一支卻有著千變萬化的音調,令人無不稱奇。相傳秦漢時期羌笛便已誕生,最初是用作殺敵的暗器,無意間發現了它動人的聲音,漸漸改良成了樂器。

羌笛的好壞,取決於腿骨、竹子的質素,稍有偷工減料,就會讓音色變得無比刺耳。每逢節日之際,少數民族都會拿出珍藏的羌笛,與舞者們配合演奏,淒涼聲中又帶著些許歡快,可惜年輕後人基本走出大山務工,慢慢遺忘了羌笛的存在。

第五位 鸕鶿捕魚

鸕鶿捕魚不同於傳統捕魚技術,主要透過專門馴服的鸕鶿捕捉獵物,深入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捕獵,帶回來的魚兒個個豐滿圓潤。為了防止鸕鶿貪吃,漁民會對它進行嚴苛訓練,采用獎罰分明的手段,只有做對做好才能得到獎勵。

鸕鶿捕魚的效率自然不抵機械化捕撈器材,一天折騰下來收獲稀少,但對漁民來說鸕鶿被賦予一種特殊情感,更像是親密無間的搭檔、朋友,寂寞時的玩伴。不過漁民再怎麽不舍,也沒法繼續傳承下去,鸕鶿已經成為國家保護動物,也意味著屬於他們的時代落下帷幕。

第四位 貝雕

貝雕源自於古人類的日常生活,過去沒有紙張記錄、作畫,古人便將思想文化雕刻在骨頭或是貝殼上,造就了「貝雕」這一罕見的藝術珍品。小小的貝殼上,卻能呈現出布局縝密、花紋繁縟,讓人不得不贊嘆老祖宗的智慧。

要學好貝雕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極佳的眼力,沈穩的手法,二者缺一不可,一點誤差就可能會破壞貝雕整體美感。由於貝雕產量極低,傳承者稀少,在工業洪流中漸漸被埋沒,只剩下少數雕刻大師苦苦支撐。

第三位 倒鋁鍋

在冶鑄技術落後的年代,鐵器已經無比稀罕,鋁器更被視為珍寶,一度被達官顯貴當作身份的象征。而那些廢棄的鋁鍋,則會由專門的工匠回爐重造,提高鋁礦的利用效率,這便是樸實無華的「倒鋁鍋」。

倒鋁鍋最重要的環節,便是將其融化為液態倒入模具這一過程,必須嚴格把握好溫度,否則會影響鋁鍋將來的質素。直到制造鋁器的技術得到突破,鋁鍋價格隨之降低,家家戶戶也不再為了便宜購買回爐重造的鋁鍋,導致工匠紛紛停業轉行。

第二位 泥塑

泥塑俗稱「捏泥人」,相信大多數人童年回憶都有它的身影,原本粗俗不堪的泥土在巧手的塑造下,竟能蛻變成精美的工藝品。對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泥塑算是不可多得的觀賞品,雖不及陶瓷、玉器金貴,卻有著獨屬於市井百姓的樂趣。

泥塑自誕生至今起碼有千年的歷史,應屬於中華民族珍視的瑰寶,可現如今只有寥寥數人依舊在堅守著這門技藝。許多90後、00後的年輕人,童年大多被新奇玩意所取代,對泥塑也沒有太多的感情和好奇。

第一位 彈棉花

彈棉花意在讓棉花變得更松軟,依靠一把弦弓彈去棉胎,由此誕生了「彈棉郎」這一職業。彈棉郎走遍大街小巷,吆喝著行內的歌謠,看似輕快活潑的歌聲和動作,暗含著無奈之情,因為他們大多出身窮苦人家,為討生活才四處幫人彈棉花。

在外行人看來,彈棉花是門神奇的魔術,恍惚間就能將棉花壓成厚實整齊的被褥,深受孩子們的追捧。不過彈棉花也不敵工業化的影響,產品質素不如機器,漸漸消失在了民間,或許只有偏遠地區才能看到它的影子。

十大絕活凝聚了文明的結晶,是民族最應珍藏的寶貝,不應該讓它們被歷史所埋沒。希望民間瀕臨失傳的絕活,能夠得到廣泛傳播,能在浮躁的當代找到沈穩可靠的傳承人,讓非遺文化再次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