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軸線申遺不簡單,永定門和天橋如何「重生」?半個世紀後回歸的城磚是咋回事兒?

2024-07-28文化

探訪北京中軸線

2024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透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工作歷時12年之久,其中,保護修繕是中軸線申遺的核心工作。中軸線保護涉及的尺度很大,除了單個文物、建築外,還包括街道、水系、植物、景觀視線等,與整個城市的山水格局息息相關。

美國小提琴家莫靈風在北京生活多年,對這裏的古建築很感興趣。他很好奇重建中軸線上消失的建築是否忠實於原貌?途中遇到了什麽困難,曾經有過哪些激烈地爭論?流失文物歷經了怎樣的傳奇?建築復建了,民間文化是否仍在?本期【近觀中國】帶您去往北京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和天橋,探尋它們「重生」的故事。

永定門修復爭議重重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縱貫北京老城,經歷了700余年的風雨飄搖。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盛贊其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並認為「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莫靈風到達的第一站就是永定門,這裏是中軸線最南端的起點。而關於永定門的復建工作曾經爭議重重。

No.1

在哪兒復建?

圍繞永定門復建的第一場激烈爭論是在哪兒復建。這讓莫靈風感到很好奇,怎麽還會有「在哪兒復建」的問題?按照正常理解,復建當然應該是在原址了,難不成還有其他選擇或者隱情?

李彥成是復建永定門的主要負責人 。他告訴莫靈風,當年北京文物研究所對永定門城樓做了長達一個月的考古發掘,人們從探坑裏找到了城墻的基址, 發現甕城的一角恰好在護城河裏

原來,乾隆年間護城河在這裏拐彎,但後來河道被改道了,變成直的了,甕城原址就在河道裏了。

而永定門是由甕城、箭樓和城樓三大部份組成的,如果要完整地復建甕城和箭樓,恐怕還得對河道進行填平、治理,甚至改道,或會影響到主幹河道的防汛,又或者需要更復雜的配套方案。

李彥成:「本來計劃往北移40米,把甕城也復建上,後來王世仁先生堅持,原地不能動。」

李彥成記得,當時文保專家們爭論激烈,有人主張異地完整復建。 但是以王世仁為代表的一批專家認為,哪怕挪動了一寸,都會失去復建的意義。 因為這裏既是中軸線的終點,也是自古以來人們進入北京城的起點。因此人們最終決定在原址復建永定門城樓,等條件成熟了,再復建甕城和箭樓。

No.2

使用什麽造型?

圍繞永定門復建的第二場激烈爭論是造一座鋼結構的新型建築,還是嚴格按傳統工藝建造永定門城樓。

李彥成和莫靈風

好險,如果按照第一種意見,今天的中軸線南端點就只是一座紀念性雕塑了。


最終,人們透過了第二種意見,並投入了兩三年時間設計方案,還找出了1937年的實測圖、1957年的建築結構圖和瑞典建築學家書裏的測繪圖,嚴格按原樣復建。


王世仁先生還嚴把質素關,要求用鐵梨木打造支撐城樓的12根金柱。

半個世紀後回來服役的城磚

在城墻根下行走,莫靈風註意到城墻上的磚有些斑駁,青的白的都有,這是為什麽呢?

這些磚的來路可不小。1996年,一個叫「捐城墻磚,愛北京城」的活動席卷了全北京,當時李彥成專門搭了間名為「捐磚辦公室」的棚屋,開設24小時捐贈熱線電話,不分晝夜地接受市民城墻磚的捐贈。

工地挖出來的磚、市民捐來的磚……就這樣,工作群組搜集了超過40萬塊明城墻磚,用它們修復了大約1.5公裏的明代城墻遺址。

熱線電話還送來了永定門城墻磚的線索。 原來,1956年蘇聯援建的一個危險品倉庫,因當時來不及燒磚,就把永定門的城墻磚拿去做了圍墻。復建永定門,倉庫主任打電話來「還磚」,說是物歸原主。 現在永定門北面這面墻,就是用當時原封不動搬回來的舊磚砌成的。

李彥成還帶著莫靈風去拜訪了王世仁先生。王世仁先生是梁思成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在2000年提出保護中軸線和復建永定門。

王世仁:「中軸線是世界上唯一的,主要是說明一個國家統一,政治統一。恢復永定門,它是中軸線的起點,蓋起來中軸線就完整了。」

王世仁先生那時身體並不好,曾經得過嚴重的心臟病。但他總是瞞著家人騎著車子在宣武區一帶轉,最終做出一本全手繪的 【宣南鴻雪圖誌】 ,至今仍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考。

站在永定城樓上向北看,天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很遠,7.8公裏的完整中軸線盡收眼底。「會當淩絕頂」的背後,是數年的細致規劃和歷史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

天橋故事

No.1

即食麵廠底挖石碑


2013年天橋復建工程開工,總指揮仍是李彥成。莫靈風註意到天橋之畔有兩塊石碑,李彥成告訴他,這是仿制了原天橋附近的古碑,並講述了當年尋找石碑的傳奇故事。

李彥成 :「 附近的即食麵廠打電話說他們有發現,位置大概是即食麵廠的會議室。 他把那碑冠反過來當桌子使來下棋。後來他們說這東西怎麽這樣啊?怪怪的,就報案了。 研究員到了拿探測器測,發現碑冠後還是很響,我就挖。挖到有一米多深的時候挖到這個方碑了,把上面的浮土去掉之後一看,乾隆爺禦題! 怎麽拿出來呢?把人家即食麵廠的會議室給拆了,最後拿吊車給吊出來,放到門口這兒。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找著了。」

莫靈風:「它之前怎麽到的即食麵廠?」

李彥成:「 據說當時日本人要侵略中國,東西是乾隆爺的,拿到日本就值錢了。但是, 北京市市民聽說以後,連夜就給它藏起來了 ,藏在哪兒不知道,最後怎麽落到這兒,也無人知曉,沒有文字記載。」

No.2

民間文化傳承至今

天橋曾是老一輩北京人心中的民間文化聖地。復建時,有專家說復建沒有意義,因為不能恢復天橋的民間文化。現在還有人認為天橋文化沒法兒留存。但莫靈風看到的情景卻不是這樣。

清朝時滿漢分居,漢人住在外城。天橋的外城平民聚集在這裏唱戲、雜耍、街頭表演,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裏曾走出500多位民間藝術大師。

天橋復建後,仍是天橋演藝區的開端。比如萬勝劇場仍在,還建造了專門表演芭蕾舞的天橋劇院。

北京人俗話說天橋文化是「洋得冒尖兒,土得掉渣」,意思是這裏有從高雅到民間,各式各樣的文化。

天橋往南延伸了600米的城市歷史景觀帶,白天,孩子們把天橋當滑滑梯,瘋玩一下午。傍晚,人流匯聚過來,打球的、踢毽的、玩悠悠球的、騎單車的,玩得是不亦樂乎。晚上,市民們紮堆露天唱曲兒,很是熱鬧。

在這兒, 莫靈風邂逅了老北京人宋君卿。

宋君卿的家就住在附近,天天出來在路邊練聲唱曲兒,晚上經常在中軸線演出。

他在的這支樂隊是愛好曲藝的退休市民們自發聚起來的,加上政府實行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當地社區也為市民們提供了開培訓班的場地,文化旅遊部派人跟團指導。 不過兩三年,這個民間愛樂團體就超過了100人,這還只是北京民間愛樂團體的其中一支。

宋君卿:「我會的樂器有二十多種。缺什麽我就來什麽。比如這個樂隊缺打擊樂,咱就組織起來練打擊樂,這個缺京劇我就拉京胡,那個缺彈撥我就彈撥。沒演員,我就化上妝當演員,很開心的。」

民間藝術家們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享受讓莫靈風很欽佩。他覺得中軸線的這些建築保護工作,並不僅僅是重現了美好的景觀。正如王世仁先生所說:重建和保護不僅是修復建築,也是修復文化——曾經存在並且仍然存在於周遭的豐富的本土文化,從古至今。而這就是古老和現代的北京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制片人:張小玲

編導:李傑

編輯:於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