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訛傳訛的俗語2

2024-04-11文化

有一個常見的俗語叫」無奸不商「,好像商人都姓奸,女字旁一個幹,因而我們常聽到對那些不法商販的稱呼就是奸商。

」奸商「這個詞可能就是來自於這個」無奸不商「。但其實這個是以訛傳訛,同音字搞的鬼,最早這個」奸「應該是上小下大的那個尖,也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尖。

它來自於生活,古時賣米的老板,給顧客盛米,會用到那個鬥,就是一個四四方方木頭做的口大底小的容器。

鬥是個計量單位,又是一個星宿名。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多收了三五鬥】。鬥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個詞叫氣沖牛鬥。

我們常聽到考古裏講,這個墓葬是覆鬥型的封土,就是上面的土堆看著像一個倒扣的鬥,這通常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當然,墓裏石窟裏也有覆鬥型的天花板上。

鬥後來引申到建築上,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鬥拱。拱是長條形的木頭構件,可以向外伸展;鬥則是四四方方的構件,放在中心位置,看著就像盛米的鬥。

賣米的時候,鬥裏面的米盛滿了,上面還會加一些米,因而看著米堆尖尖的,就像東洋的富士山一樣。

這就是老板會做生意,是他讓利的一種體現,這個好處就是會有回頭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變成」無尖不商「。

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你現在去買菜買肉,商販也會給你讓利。比如說買了一把菜,稱了之後是三塊一,這零頭一般都會給你抹掉,給三塊錢就行了。

買肉,如果是十一塊八,那他就不會抹,而是會再給你切一小塊,湊成十二塊,一般加上後都超過十二塊的錢,這叫湊整。

雖然現在手機掃碼支付,不管多少錢,都可以很方便地結賬,但是這個抹抹零頭、湊個整數的習慣,大家一時半會還沒有轉變過來。

在過去,沒有電子秤的時代,就用秤來稱東西,一般會把菜、肉要放在一個鋁制的盤子裏,或是掛在勾點上,另一頭是秤砣,那個商販一手提著秤頭中間的繩子,一手來回扒拉那個秤砣的位置。

一般情況下,他不會讓兩邊持平,而是要稍微壓點秤,這樣顯得秤砣那邊的秤桿高高地翹起,實際重量肯定比秤砣的位置稍微多一點點。這其實也是一種讓利,讓你覺得買賣人比較厚道,下次還在他這裏買。

畢竟奸商是老鼠屎,那一小撮不良商販並不能代表絕大多數,大部份人養家糊口,不會做這沒良心的事情。

我們自古是一個農業社會,重農輕商,歷代統治階級又不斷打壓商人,最有名的就是朱洪武整死當時的首富沈萬三。

所謂的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古代很多人對於商人的態度就是羨慕嫉妒恨,看他們不事生產,掙的還多,純粹是大自然和社會的搬運工,就掙中間的差價,還能賺得缽滿盆滿。

因而,本來是好話的「無尖不商」就變成了偷機倒把的帶有貶義的「無奸不商」。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句話聽著有些壯士斷腕的氣魄,還有些不惜一切代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狠勁。

但孩子是父母的親骨肉,誰舍得把自己的孩子扔出去當誘餌餵狼。

原來狼生性狡猾多疑,我們都學過的課文裏面,就有「目似瞑,意暇甚」的話。你不丟個誘餌它是不會上當的,當然不是丟孩子,而是丟我們穿的鞋子,這個東西至少每個人都有一雙,除非他是光腳來打狼。

從北到南,在中國的很多方言中,都把鞋子叫孩子,或是說把鞋叫hai。其中陜西話這個鞋字發二聲,四川話裏發三聲,廣東話裏也是發類似普通話三聲(haa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