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詩古杭(六)/聖因接待寺遺址碑

2024-06-13文化

古代杭城北郭(湖墅)多寺廟祠觀,曾被稱為湖墅首剎的是聖因接待寺,此寺建於宋代,聖因接待寺是清康熙年間的寺名,「聖因」之額,為康熙帝禦書所賜。丁丙【北郭詩帳】寫此寺雲:

「接待名垂妙行真,牟陵陽記筆超塵。古緣誌雅堂尤備,千載無逾賜聖因。」

此詩言:接待寺在宋時名為「妙行接待院」,元人牟巘以超塵之筆撰【重修妙行院記】;南宋末周密【誌雅堂雜鈔】載:此寺之額為當時書法家吳傅朋書「敕賜妙行之院」匾;千年過後的康熙四十二年,清聖祖仁皇帝(玄燁)禦書賜「聖因」兩字。

聖因接待寺遺址碑

今聖因接待寺遺址上,只有一遺址碑(在曹豪巷東側)顯示過該寺的曾經存在;此亦湖墅一帶古代文化之重要遺存的象征,因為建立此寺的宋代高僧思凈(喻彌陀)其人,有著不凡的事跡。

最早記錄釋思凈事跡者,是南宋紹興二年的殿試狀元軒寧人(當時屬錢塘)張九成,紹興七年,釋思凈圓寂,人們在當時的妙行接待寺內建塔安葬,由張九成撰【凈公律師喻彌陀塔銘】(載【淳祐臨安誌】)。

張九成【塔銘】中雲: 「錢塘喻氏子,生不茹葷。少好畫,學吳道子,臻其能。後專畫阿彌陀佛,無為子楊次公喜之,呼為‘喻彌陀’,世因以稱焉。」

此文說思凈俗姓喻,生來就不食葷腥。從小就喜歡畫畫,學唐代畫家吳道子的人物畫法,畫技爐火純青。後來專畫阿彌陀佛像,深受當時大臣楊傑(無為人,精通佛法,蘇東坡守杭時任兩浙提點刑獄)的喜愛,呼其名為「喻彌陀」;自此,人們就一直以「喻彌陀」稱之。

喻彌陀三十五歲時, 「棄家學佛,名思凈。 」 思凈之名,向往凈土之意,與其喜歡畫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世界教主)應有關。

喻彌陀皈依佛門後,不僅僅以嚴守戒律為自我滿足,其誌向甚為遠大。主要有三項事跡,堪稱杭州好人,足可感動杭城。

喻彌陀的第一項事跡:「即北城之外僦舍飯僧,期以百萬;日持缽乞食,不避寒暑,心念精一,人天歸焉。不二十年,遂及三百萬。廣其所居為佛殿,為僧堂,又為經藏,又為毗盧大閣,百鏡四垂,互相攝入,莊嚴雄飾,儼若天宮,庖湢井廁,莫不具備。郡移‘妙行院’額,以旌其勤。」

北宋末南宋初,天下紛亂,人們流離失所,喻彌陀立下心願,要接濟無飯可吃的僧人(或也包括俗眾)達到百萬之多,經過不到二十年不避寒暑的努力,這個數目竟達到三百萬之眾;且在人們的幫助下,從最初時的租房行善到後來建造了一個完整的寺院,從大雄寶殿(毗盧大閣)到僧眾的生活設施(庖湢井廁),一應俱全,郡府為表彰其辛勤,將寺院冠以「妙行院(寺)」之額,即是最初的妙行接待院。

南宋名臣史浩作【喻彌陀偈】贊曰:

「攪翻十裏西湖水,化作四方八德池。凈洗眾生煩惱垢,人人見自性阿彌。」

南宋名僧釋寶曇【題喻彌陀接待院】贊詩:

「作成寶缽梅花供,帶得金池蓮葉香。百億萬僧同一飽,彌陀接待勝諸方。」

喻彌陀的第二項事跡,是在戰亂中奮不顧身,大行善事,北宋末南宋初,杭州屢遭戰火,先是方臘起義,後是高宗建炎年間金國入侵杭城,方臘占領杭州時,「臘之來也,師(思凈)徑造賊壘,願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誠心感動,賊悚然,為之少戢。每賊退,師輒收聚遺骸,大作佛事,香華熏沐,冢而藏之,其誌堅確,表裏如一,積久純熟,不見間斷。」

喻彌陀在杭城每次戰亂後,都設法收拾死難者的遺骸,從未有停止。讓活著餓肚子的人吃上飯,讓無人收殮的死難者入土安息,無論古今,都屬功德無量的善事。

南宋名臣趙鼎【喻彌陀收掩遺骸】詩:

「骸骨粼粼曠野昏,天陰雨濕向誰論。縱然有樂逾南面,爭似無為實相門。」

南宋名臣張浚【贊喻彌陀掩遺骸】詩:

西湖清趣圖(南宋),西湖寶石山一帶風景,右上塗紅處金色的佛像,即大佛頭。

喻彌陀第三項轟動杭城的事跡是:將西湖北寶石山(多寶山)上傳說是秦始皇的纜船石鑿成佛像。【塔銘】雲:「(巨石) 遂為彌勒之像,欲及百尺,使水陸往來得以瞻仰。 」此佛像俗稱大佛頭像,以當年西湖北山著名的佛像,亦是地標。

宋代僧人釋克勤作【思凈律師於西湖多寶墺區剜石作彌勒百尺像述偈贈之】:

「百萬齋才了正因,大緣倏舉只逡巡。鑿將瑪瑙千方石,鐫作龍華百尺身。

三竺江山增秀麗,兩湖風月愈清新。色聲不動掭能事,可是僧中英特人。」

明人王叔承詩曰: 「試問秦皇放船處,白雲深鎖佛頭青。」

清代杭州文人張雲璈有詩句雲: 「錢塘門外好停舟,士女爭看大佛頭。」

張九成【塔銘】雲:「 偉哉法師,惟實是務。飯無量僧,建大剎宇,捐軀奪命,指石為佛……」 概括了喻彌陀的這三大事跡。

今大佛頭遺跡

話題再回到喻彌陀的妙行接待院(寺),在他生前就被戰火焚毀過一次,雖北宋末年的方臘、陳通之亂,杭州眾寺皆有不同程度焚毀,惟妙行寺「巋然獨存」;但南宋初建炎年間金兵占領杭城時,「金人入寇,始焚之。」

喻彌陀晚歲常以「院宇未復為念」,好在其弟子後來完成了其願望。約過百多年後,南宋詩人施樞有【宿接待寺】詩:

「梵境忽巍峩,門前對市河。有心弘誓願,於此接經過。

郭近人聲雜,檐高雨氣多。規摹逾百載,猶說喻彌陀。」

但妙行接待院與杭城其他寺廟一樣,歷史上總逃不過屢建屢毀的宿命。據【浙江通誌】載:「元季毀。明宣德間建,崇禎九年復鼎新焉。康熙二十六年,僧性統重修。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南巡,禦書‘聖因’二字,復賜禦書【心經】一部,心經塔一軸。」

元代,文人郭天錫【客杭日記】中,有關於妙行寺的記載:「出北關門,湖州市妙行寺中尋伏維那,已於昨日登天目山矣,徒有悵怏。……觀正殿佛三尊,偉甚。中設毗盧那佛像。前殿止有藏一座次。入法堂,有碑石數本,雲喻彌陀神筆所畫佛像傍刻本,末不暇記也。次理古觀音像,相傳唐朝塑者。兩邊畫壁,以屋暗不可細鑒。門有放生池。俗雲接待寺者,即此院也。」

古妙行接待寺的鐘聲在古詩文中常出現,又稱「北關曉鐘」。丁丙【北郭詩帳】有詩雲:

「郭髯秋九趁航行,遠泊杭州恰四更,霜月滿天寒氣逼,北關靜待曉鐘聲。」

郭天錫【客杭日記】中載:「至大戊申九月廿四日四更,到杭州,城外霜月滿天,寒氣逼人。 候北關門接待寺鐘動,換舟入城。 」此北關門,應是古武林門,直線相距接待寺約二公裏左右,可知當時接待寺鐘聲之響亮。

明*聶大年(東軒)【同劉邦彥遊妙行寺,期蔡宗翔不至】:

「妙行禪寺夾城隈,谷雨幹時偶獨來。一榻白雲松子落,滿園黃蝶菜花開。

閑看物態陰晴變,老被鐘聲旦暮催。客有可人期不至,步隨斜日下蒼苔。」

清*丁丙【北郭詩帳】提到聶大年遊賞妙行寺之詩,有「老被鐘聲旦暮催」句:

「甘泉坊畔草堂開,圖史風流付酒杯。與聶東軒屢遊賞,妙行寺裏聽鐘來。」

清初的妙行寺重修,得到了康熙帝的嘉許,康熙賜禦書「聖因」二字,於是改名「聖因接待寺」。 但人們習慣用妙行寺稱之。繼承明人妙行寺聽鐘的傳統,清初的養素園十景中,其中一景被命名為「古寺鳴鐘」。

清*邵祖節【養素園十景*古寺鳴鐘】詩:

「杵得鯨鐘聲徹晨,妙行寺裏散香塵,白雲縹緲難籠住,猛省浮生有幾人。」

清代乾隆間著名文人厲鶚【北郭紀遊四首*其三*妙行寺】雲:

「棟宇何年締,規模壓一城。煙霄騫鐵鳳,風雨吼華鯨。

臨水春船集,巡廊午日明。喻彌陀畫佛,不見斷碑橫。」

此詩中「風雨吼華鯨」句,亦指古寺鐘聲。詩後有註雲:「余嘗見元郭天錫【客杭日記】雲,岀北關門,妙行寺中有碑石數本,雲喻彌陀神筆所畫佛像;次禮古觀音像,相傳唐朝塑者;今則俱無之矣。」

清*華嵒【養素園十景圖*古寺鐘鳴】,上方是古寺,妙行接待寺。

清末,聖因接待寺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又被焚毀,至今地面建築惟剩「聖因接待寺遺址碑」,算是與古妙行接待寺有關。

接待寺遺址周遭的一些地名,亦與此寺有關,今有左家新村。左家之名,應來自於古左家橋。

清高彭年【湖墅小誌】雲 :「 左侯廟在萬佛橋西,宋大觀五年建。按:(左)侯桐城人,初以販米來杭州,遂家於此。左家橋其所造也。生平博施濟眾,數百裏中有善人之目, 舍基建接待寺。卒後為本寺伽藍。」

文中說左侯造左家橋,施舍自家的宅基建接待寺,死後成為本寺伽藍(保護神),後人還建了左侯廟祭祀與紀念。

今左家新村西,有清水潭巷。清*魏標【湖墅雜詩】有 「接待莊嚴清水潭,左侯宋敕作伽藍。」句。 詩註雲:「【西湖遊覽誌】:碧沼在左八郎祠前,池廣三畝,水極清洌,欲稱清水潭。」

今人修建聖因接待寺遺址碑的意義何在?我想,不僅僅是為了向人們展示湖墅(北郭)的古代文化,也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古代曾經輝煌的寺廟,或記得曾經響徹一方的寺鐘聲;而是要傳承古人優秀的道德傳統,像喻彌陀那樣舍己為人,積善行德;這也是人類應該傳承與發揚的普世價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