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深度剖析】中日園林到底有哪些區別?

2024-03-15文化

大家好,我是小螞哥。這期我們來好好聊聊中日園林有什麽不同。

任何事物的不同都有著根本文化的差異,中日園林就是如此,文化是裏子,園林只是外表。所以要比較中日園林的不同,我們不能只看表象,還要從根上理解。

下面我們就從地理、政治和思想三個方面來聊聊中日園林的差別。

地理:

大陸文明vs海島文明

從地理上看,中國和日本,一個是大陸國家一個是海洋國家。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層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並不是外來的,是自發的。

中國的文化是「華夏文化」,我們從這兩個字的最初形象也能看出點門道。

「華」,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像一個花朵,有完整的植物形象,包括花瓣、花萼、花托、莖和根。

而「夏」最早見於甲骨文,是一個雙手擺開呈現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架勢的人的形象,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原人。

後來釋義慢慢豐富,「華」是文化繁茂的意思,而「夏」是大,也就是這一地域的文明文化非常繁榮的意思。

所以早在西周時期,我們就把中原地區作為中心,而四周的「夷、蠻、狄、戎」所謂的「四夷」都是落後的,所以我們的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內向凝聚力。任何外來文化來到中華都會被同化。

比如佛教傳入中國,也從原來的「沙門不敬王者,不拜父母」變為了「禮事君王,孝養雙親」。

閹割了佛教固有的悲觀厭世的精神,卻突出了「因果輪回」的設想,從而讓在世的人們能夠行善積德。

就連在印度帶有單純崇拜和苦修色彩的佛塔佛寺,在中國也改造為了具有觀賞性的裝飾建築。可見中華文化的聚合力。

日本的歷史也能追溯到石器時代,但由於日本島孤懸於西太平洋,再加上島上的資源有限,所以日本長期處於漁耕和采集的地文明時期(繩紋時代),海洋在原始人看來是不可戰勝的,大海成為了天然的文化屏障。

直到中國到了漢朝,中華文化輻射到了日本,才讓他們進入了農耕時代(彌生時代)。

長時間文化的匱乏,也讓日本具有了很強的文化爆發性,從大和政權統一日本島聖德太子派使臣遣隋,前後不過三百年,卻走完了中國近千年的歷史道路。

在19世紀中葉開始的明治維新,也在短短百年時間,讓日本瘋狂吸收歐洲近代文化,完成了工業化,再次走完了數千年的歷史。

但這種「文化饑渴」也讓日本文化缺乏理性,所以一旦強大之後就經常會忘乎所以,這表現在歷史上頻頻征韓,向隋朝進獻挑釁的「國書」,當然還有不能忘卻的近代侵華戰爭。

歷史上著名的慶長之戰

聖德太子的國書中寫道「日出之處的天子向日落之處的天子的敬意……」據說隋煬帝看後大怒:「蠻夷的信太無禮了……

在久米邦武【國民之友】雜誌中把日本這種性格叫做「島國根性」,這時一種恐懼心理,人們盤踞在蝸牛大的國土上,沈溺於細枝末節的瑣碎的事物之中,僅僅認為浪濤就可以擋住他國的生存競爭,或盲目自卑,或唯我獨尊,缺乏客觀認識世界的態度。

所以中國和日本,大陸和海洋的地理差異表現在園林中就是一體多元和多源一體的區別。

中國56個民族,大量風格迥異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區域格局特色的園林,北方以北京承德為代表的皇家園林,長江中下遊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嶺南地區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園林和以福建為代表的閩南園林,還有西南地區以四川為代表的巴蜀園林。

這些園林由於地域的不同都產生了很多獨一無二的元素,比如嶺南的灰塑中就用到了海邊隨處可見的蚌殼,增強灰塑的立體感和質感,特別是在塑造花鳥、魚蟲等自然元素的細節部份時。

江南園林中常見的太湖石也是就近取自太湖,江南園林中的三雕也出自鄰近的安徽匠人之手。

但無論地域文化如何改變,我們都認同中華文化,這是在中華文化基礎下的一體多元。最典型的就是園林中的楹聯。

而日本剛好相反,日本對於外來文化相容並納,但單一民族也帶來了園林的單一性,在安土桃山時代後日本園林中能夠看見眾多文明的痕跡。

你隨便到京都或者周邊的大名庭園,都能看見園中有象征道家的龜島鶴島,代表佛教的三尊石、石燈幢,甚至還有歐洲園林中的修剪文化和鋪裝方式。

那麽是不是就說明日本園林沒有自己的主題呢?

也不是

日本有著深深的大海情節,所以仿造海景是日本各類園林永恒的主題。

池泉庭中有瀑布和海濱,枯山水庭園也表現的事寧靜或者波濤的大海。

桂離宮的洲浜是對沙灘的仿寫

甚至很多大名直接把園林建在了海邊,不僅借景大海,還把海水引入園池,建造了「潮入式園林」,如蓬萊園(江戶初期,已廢)、樂壽園(江戶中期,現稱芝離宮)、浜離宮(江戶初期,德川永別墅)。

芝離宮和外側的東京灣

政治:

皇權至上vs神權至上

科舉制vs世襲制

中國有兩千年的帝制,皇帝的「皇」原義為大,「帝」的本義是王者,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自稱集「三皇五帝」於一身,成為「皇帝」。

在中國古代,有83個王朝,帝王559位,每次朝代的更換,都伴隨著血腥的屠殺和對前代藝術、建築淪陷性的打擊,造成了不可彌補的遺憾。所以雖然皇帝多,留下來的皇家園林和宮殿只是鳳毛麟角。

為了讓自己的統治「合法」,都要找各種理由來證明皇權的合理性,摧毀前代的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以德配天命」的幌子。

所以在中國皇權始終高於神權,宗教在中國政治中一直處於從屬皇權的地位,宗教的作用是肯定皇權的合理性。

比如在很多禮佛的朝代,都會把佛像按照之前的皇帝樣貌塑造,這樣禮佛就是禮拜天子。帝王就是「當今如來」。

雲岡石窟中「 曇曜五窟 」就是按照文成帝、景穆帝、太武帝、明元帝和道武帝塑造的。

龍門石窟的廬舍那大佛也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雕鑿的。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中國,皇家園林的主題也大多是「天下」、「四海」和「六合」。

頤和園鳥瞰

比如之前我們講過的秦朝大鹹陽計劃,這些宮苑像是眾星捧月般地突出鹹陽宮,所謂「北極」星,俗稱「北宮」的地位。

再比如避暑山莊的三十六景象征道教的三十六重天,圓明園的二十八景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圓明園中的九個島代表了中國版圖的「九州清晏」。

整個園林既是宇宙的縮影,也是皇權的範圍。

即便是墓葬園林也是如此,沈陽的福陵,一百零八級台階代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寓意皇帝是天上最大的星宿。

從園林規劃來看,一個皇家園林基本都是中國版圖的縮影,有山地、有平原、有宮殿、有湖泊。

避暑山莊區域劃分©薏仁

反觀日本

日本的「天皇」源於中國古帝之名。【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天皇作為中國遠古時代的三皇之首。道教中將天皇作為天帝之名。日本人把天皇奉為天照大神的後裔。

但在武士掌握日本大權之後,天皇變為了一個吉祥物,沒有實際的權利。

594年天皇釋出三寶興隆詔書,正式認可佛教的傳播,之後尊佛又被寫入法典,佛教從此有了鮮明的政治色彩。奉行佛法即是王法。

這其中禪宗最為特殊,講究「不立文字,剛好伴隨著日本武士的崛起流行開來。武士們大多是地痞流氓出身,文化修養低下,這種簡明直接的方式剛好符合了武士階層的需要。

可以說在日本禪宗和武士是相互成就的,禪宗用修行的方式訓練了武士,武士階層也直接推動了禪宗的發展。

大量的寺院都是武士捐資修建的,我們熟悉的金閣寺、銀閣寺、西芳寺都是大名或者將軍所建。

金閣寺

金閣寺的建設這就是【聰明的一休】中老給一休出難題的大將軍 足利義滿。

到平安時代後,佛教的影響深入到了宮廷,天皇紛紛出家建寺廟,天皇中出家者多大十多人,「至於皇後、皇子出家者則不知其數」。我們之前講過的修學院離宮的設計者就是出家的水尾天皇。

修學院離宮

佛教在日本的發展是畸形的,皇室的認可讓佛寺擁有了寺田,僧兵,甚至在區域內還有課稅權、行政權和司法權,12世紀後還出現了以武力幹涉日本政治的奇特現象。

日本的僧兵

所以今天留下的日本園林大多數都是寺廟園林,即便是茶庭也透漏出很多佛教的精神,更不要提突出表現禪宗內涵的枯山水了。

仁和寺

總之在政治上對比中日園林,中國是皇權至上,而日本則是佛教當道,讓兩國園林從表達核心上有了明顯的不同。

當然園林的發展不可能只靠統治階級,在中國統治階級依靠「科舉制」來選拔人才,這些官員無法世襲,一旦在官場遭遇不順,他們就會想到「買地置業」的退路,再加上中國文人的審美,宋朝之後文人園林就開始快速發展,甚至一度反過來影響了皇家園林。

而日本一直是世襲制,世襲決定了每個人的身份,雖說在日本也有「士農工商」的等級之分,但武士算是一個例外,他們依附於「士」而高於「農工商」。他們就像是大名僱用軍,作為唯一享有佩刀的特權階層,武士更崇尚武力。

所以中國的文人園林和日本的武士園林是不同的,文人園林講究用儒釋道來安撫人生,園林釋然又儒雅;而武士園林更強調武力的殺伐之氣,園中多數都有弓場和馬場。比如六義園、後樂園和兼六園。

思想:人本vs神本

最後,我們再從思想上聊聊。

中國傳統社會講究「儒釋道」三位一體,但其實儒家一直占據著c位,講入世,強調人的在世價值,這才是延續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思想精髓。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以人為核心。

所以中國園林無論皇家園林還是文人園林首先都要遵循天人合一、趨吉避兇、藏風聚氣的原則。

順應自然的前提是人,所以我們的園林多是宅園合一,園林中的亭橋建築、漏窗鋪地都以園主的使用為核心。

假山的營建更是如此,不一定看起來像真山,但遊覽的體驗以真山無異。如環秀山莊,外表看起來甚至有些醜,但卻提供了真山的遊覽體驗,山澗、懸崖、山洞、蹬道一應俱全。

所以「可居可遊」是對中式園林最高的評價。

中國沒有「酒神」精神,沒有放縱的狂歡,中國儒家「中庸」和道家順應「天道」讓我們更懂得掌握分寸,在表達情感時強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放在藝術領域就很少出現極端的表達,所以我們的園林講究協調,很少有那種吸引人眼球的設計。

中國的士大夫往往把與自然界的「外適」和導致身心健康的「內和」作為人生最根本的享受。

白居易【草堂記】中說廬山草堂能使他感受到「外適內和,體寧心恬」。

日本園林恰好相反,佛教的興盛會壓抑自我的「小我」意識,神和自然才是空間的主角。

所以日本庭園中的人更像是一個客人,透過極致的空間營造讓你感到神與自然的偉大和神秘。

比如進入茶室時的門窄小如窗,需要踩著踏腳石弓著腰才能進入。

枯山水庭園無法進入,只能在露台上駐足觀望。

在禪的引導下,日本人有對於空間潔癖的執念,比如大量使用白砂,把廁所稱之為雪隱等等。

茶庭中的三露也是一個例子,在待客之前茶庭要進行三次清潔,第一次灑水去除植物上的塵埃;第二次灑水,使得石頭、苔蘚和植物保持濕潤;第三次灑水是在客人抵達之前,讓庭園微帶水跡。

這樣「三露」之後,當客人來到茶庭,就仿佛進入了雨後初霽的山徑野道,塵世的瑣事也就忘在了身後。

日本庭園在禪的精神下將觀念性的東西縮小到最低限度,表現了「空相」和「無相」。這時一種禪宗冥想的精神之美。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名著【菊與刀】中就以「菊花」和「武士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形象指出了日本文化的雙重內容。

日本園林中也能見到這種「相反相成」的景觀。

比如日本園林經常運用中日名勝景點的縮景,就是把一個地方的名勝縮小,仿建在園林之中,杭州的西湖,日本富士山,天橋立都是經常被模仿的物件。這在中國園林中用的極少。

日本天橋立

桂離宮有天橋立的仿寫

小石川後樂園是對於西湖的仿寫。

而和縮景相反的是,日本園林中也能找到大量寫意的手法,枯山水中的立石和白砂就是典型。

妙心寺東海庵

這種矛盾感還體現在日本園林中簡陋的草庵與金碧輝煌的建築經常同時出現,比如金閣寺中的」金閣「和寺內草庵」夕佳亭「。

這種極端思想的根源應該也和地理位置有關,日本處在印度洋季風的區域,台風和暴雨的季節性和突發性造就了日本人的雙重性格。

你看一個以人為本,一個以神為本,就造成了不同的園林風格。我看很多人感覺中國園林有人更好看,日本園林無人更好看,就是「人本」和「神本」的區別。

中國園林和山水畫同源,我們強調「有人」的境界,在山水畫中經常有「漁父」「樵夫」的主題,畫中的屋舍的門也多是虛掩的,還能看到很多下棋、把酒的場景,這些都在強調我們的空間是功能性的,為人使用的。

而日本園林更強調「無人」的境界,無論是日本美學中的「垞寂」、「幽玄」都在表達一種超越感官的精神之美。所以日本很多庭園都無法進入,更強調視覺產生的「無人」之美。

總結

中日園林的差異絕不僅僅是以上說的三點,但這三點(地理、政治和思想)確是造成差異的根本,想把握事物就得從根本著手,只看表象那你永遠無法窺見全貌。

對於小螞哥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地理決定論,地理的差異是這三者中最重要的,地理的不同才會產生之後政治和思想的差別。

那麽你覺得中日園林還有哪些文化上的差異呢,評論區可以留下你的看法。我是小螞哥,帶你一步步看懂景觀,我們下期見吧~

本文基於曹林娣和許金生老師的【中日古典園林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日本庭園讀本】、【中國園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