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南洋番爿寄信匯款叫「僑批」:小時初見於困難時期,貧富各有差異

2024-03-15文化

漳州南風僑批館:館主林南中(右一)

話說僑批,諸多記憶。福建省漳州是著名僑鄉,我的同學朋友中,就有不少是僑生或有南洋親戚者。閩南語統稱東南亞一帶為「番爿」,特指那片僑居之地,有時也泛指海外。「信」,閩南話稱之為「批」,閩南華僑與家鄉的匯款及書信往來便是「僑批」,亦稱「銀信」。僑批,在中國金融史上,是海外僑胞透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福建以閩南華僑居多。僑批可視作國際匯兌業務的民間創新運作,渠道曲折離奇,已歷百余年歷史,成為斷代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初,中國正遇三年自然災害之後,國內物質仍然匱乏,三餐「瓜菜代」普遍。此時,凡有僑批家庭,絕對令人艷羨…在我認識的人群中,擁有「僑批來儀」者,還真不少。第一次目睹時,就是在東鋪頭學區的男排隊長林子華的家裏,見到僑批及包裹物品。僑批一到,舉家熱鬧。看其全家欣喜若狂,感慨萬千。僑批上的書法,龍飛鳳舞,估計是代書之作。當即,林子華還送我一條同時寄來的南洋運動短褲,綢料。激動之余,還寫了篇作文【排球隊長林子華】,被歐老師貼在專欄上。此條正宗的「番仔內胎」褲衩,珍惜著穿了若幹年。

初中同學洪恩鴻,其親姨是馬來西亞檳城華僑,開了一家東亞公司,屬於有錢人。她一得知國內親人生活有困難時,不遠萬裏僑批不斷。考慮到「有錢難購緊俏物」的狀況,她凡寄來僑批時,必定附寄包裹。當然,領取包裹比僑批繁瑣。要到華僑服務社、到新橋碼頭、甚至到廈門和平碼頭領取。絕大多數寄來「進口吃貨」,如阿華田、咖啡豆、可可粉,泰國米、精面粉、古巴糖、魷魚幹、豬油、生油、奶粉、奶膏等等,盡有盡有。反正,凡到恩鴻家裏,只要大人不在,即可偷偷享受一些「番爿貨」。

左一洪恩鴻

當然,並非「海外有人、番爿有親」,就可坐享僑批福利。番客一樣分三五九等,富有者叫富番,窮困者稱貧僑,閩南話貶義為「乞丐番」或「散番」。如僑生同學陳榮力,小巧玲瓏,一身洋裝,但都是用父親的舊衣改制。別人背書包,他手提破書箱。家無僑批僑匯,還享受學校生活補助。於是,我送之綽號「乞丐番」。他很生氣,故意挑逗說我是「傻大呆」。在三中操場上,追了他跑了好幾圈,楞是攆不上。原來,他家離校遠,寄宿又怕多花費,每天跑著上學,硬練出耐力過人。

僑批

在瑞京路二巷我家後門連線靠街處,住著一位孤寡老華僑,大家都尊稱其「番客阿婆」,子女皆在海外。她常常撿回一些枯樹枝曬在大院內,以充燃料。每年春節前,僑批及匯款寄物就會來。小學時我常到她家玩,遇上其心情好,可獲得到一枚「番仔糖塊」解饞,太誘惑了。有一年,她收到僑批及一大鐵桶豬油,開心得綻開笑容。剪開焊死的白皮鐵桶,不期,裏頭除了豬油外,還有十幾枚包實的瑞士梅花牌手表。「番客阿婆」是守法華僑,感覺此為走私嫌疑,她立即報告「街政府」幹部,讓國家收購。

一紙紙僑批,把海外赤子與故鄉親朋戚友緊緊相聯,它承載著華僑對祖國家園的深深牽掛。血脈相連,血濃於水。僑批已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是「海絲」申遺的草根檔案。閩南僑鄉與南洋之淵源,諸如飄洋過番、商貿往來、郵傳驛遞、金融匯兌等歷史,皆在僑批中反映。如漳州天一信局,記載著民間僑批的運作與興衰。清末信局的興起,華資銀行的介入,最初形成「銀信合一」的僑批業務,鑄就「水上金融之路」。從業者,民間素有「水客」之稱。

左一:馬來西亞漳州華僑陳和彬先生

如今,僑批研究、考證與論著方興未艾。僑批歷史就是銀行、信局、郵政齊心協力,把「番爿來批」與「南洋僑匯」送達的歷史。中國革命成功,離不開海外華僑的鼎力相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僑批貢獻不可或缺。解放後,銀信郵三家分工合理,制度法規日趨完善,僑匯業務迅猛發展。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僑批業者全部並入中國銀行,成了國有銀行員工,僑批信局終於完成歷史使命。九十年代,中行奉命停止發行「外匯兌換券」。此後,僑匯逐漸減少,以至業務基本終結,繁華落幕,留下一段段動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