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十九先生」把根留住

2024-03-28文化

吳恒之,字永常,是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出生於1987年的他,因姓名共19畫,故以「十九先生」為號。

2018年,吳恒之成立福州市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組建「中生代」文史團隊。5年間,他們的足跡遍布福州500多個村落。挖掘史料,理清譜系,整理家風家訓,出版鄉土文化叢書……身為85後,為何卻對鄉土文化情有獨鐘?吳恒之坦言,這一切都要從他的祖父輩說起。

吳恒之: 祖父是一位鄉土文化學者,我是由他一手帶大的,從小就聽他講述名人軼事、紅色史跡、民間傳說,甚至連福州的每座山、每條溪、每個村的名字來由,祖父都熟記於心。這在幼年的我心中種下一顆鄉土文化種子。

祖父去世後,留下3本鄉土誌略和個人詩文集的手書文稿。我仔細閱讀後發現,祖父對福州的許多村落都進行過細致走訪,並詳細記錄了各村落的風土人情,這對我影響很大。自此,我對歷史、地理、語言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產生一種莫名的動力。

閩都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其實在福州的「市樹」榕樹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榕樹有龐大的根系,粗壯的主樹幹矗立其中,氣根圍繞生長,形成「獨木成林」的奇特景觀。同時,因其枝繁葉茂,故能蔭澤後人,造福一方。

閩都文化的基礎是閩越文化,主體為中原文化,融匯了很多海外文化。好似主樹幹與氣根,經過千載春秋,生生不息,彰顯了閩都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鮮明特征。

吳恒之

2016年,吳恒之辭去外地的工作,回到家鄉福州,全身心投入文史事業。晉安區作為閩都文化的富礦,成為吳恒之開展調查研究的重點區域。

吳恒之: 第一步是對晉安區進行全面、地毯式普查,核實村落的保護現狀、人文歷史的留存情況等。基於此,2018年,我在晉安區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成立了福州市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組建了「中生代」文史團隊。目前,團隊擁有55位研究員,其中45周歲以下占比超過了75%。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支持下,吳恒之及其團隊在閩都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傳承方面屢獲突破,單單其個人發表的各類作品就有近200萬字。團隊目前已完成走訪調研福州500多個村落。

吳恒之: 在目前已走訪的500多個村落裏,有坐落在主城區的,有位於鄉鎮的,也有地處偏遠山區的。走村期間,我們竭力幫助當地居民補充完善村史、溯源姓氏、理清譜系、整理家風家訓、探尋解析古跡等,助力閩都文化服務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我們曾幫助20多支族姓成功找到了始遷資訊,幫助近50個村落銜接紅色文化與革命人物事跡,被許多村民親切地稱為「本村人」。

文化立世、文化興邦。我經常想,如果每個村都實作文化自信,那就意味著一個鄉鎮實作文化自信;如果每個鄉鎮都實作文化自信,那就凝結成了一個區縣的文化自信;如果每個區縣都實作文化自信,那就形成了一個城市的文化自信。研究和弘揚閩都文化,不但可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還可以為大量海外華人不斷輸出、分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東方智慧和生活方式。而溯其源頭,紮根鄉土十分必要。

由於團隊的專業性得到認可,不少文化專案牽頭方邀吳恒之團隊參與研討與策劃。如晉安湖公園、金雞山公園、晉安文化記憶館、閩海百年歷史紀念館等展陳內容的提供與校審,福州古驛道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利用,「壽山國石小鎮」等全域旅遊特色品牌的策劃……

吳恒之: 我們與其他單位合作推出閩都文化影片欄目【三山拾久】,建立了閩都文化傳播暨睦鄰互助服務創新專案「晉鄰平台」。當下,我們正編纂福州市晉安區歷史文化叢書,一套9本。此後,我打算把研究重心轉入海絲與閩台方面,講好福州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半月談記者:宓盈婷 / 編輯:鄭雪婧

*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4年第1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