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都是農業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形成了敬天祭祖這樣的文化特色?

2024-03-31文化

【山西晚報】按:繼【前中國時代】【元中國時代】和【晚夏殷商八百年】「上古中國時代」三部曲之後,歷史學者李琳之關於史前中國總結性大著【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近日由研究出版社出版。

復原後的陶寺觀象台

長期以來,我們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為什麽被華夏正統視為文化落後的「戎狄蠻夷」都自認為是「三皇五帝」的後裔?為什麽幾千年以來,「戎狄蠻夷」像飛蛾撲火似的要不斷地逐鹿中原?李琳之從考古學方面觀察發現,自裴李崗文化至西周時期,中原族群的融合變遷可以明顯地分成分流與匯聚兩個階段,「華夏」族群經過了從傳說時代到夏、商、西周——總計6000年的民族融合演變史。在【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中,李琳之第一次把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作為重大歷史問題提出,並且完滿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以考古成果為核心資料構建上古史體系,開拓了中國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領域。

下文是【山西晚報】就【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出版專訪李琳之的第五部份內容:

【山西晚報】:在您的書中,我們也看到,上古時期,各個文化「勢力」征戰不休。相對於落後的生產力來說,先民對生存空間的要求真的那麽高嗎?

李琳之:上古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不論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獵生活方式,還是初步定居的農業生活方式,都是靠天吃飯,因此氣候環境的變遷和土地超越人口承載量的極限都會逼迫土著居民遷徙、擴張,尋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的場所。

譬如,距今8200年左右,在大西洋北部和北美洲、非洲、亞洲突然爆發了幹旱和降溫現象。中東地區的幹旱持續了200年之久,結果是地中海東部的黎凡特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地區的農業聚落紛紛廢棄,但隨之而來的暖濕期則促進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地區早期灌溉農業的發展。這次氣候突變對中國各地自然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尋找適合生存的棲息之地,原始先民不得不向異地遷徙,中原大地因此就出現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第一次的遷徙分流場景。像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山東滕州北辛、甘肅秦安大地灣等遺址,就都是這次氣候突變導致中原人口遷徙的結果。

而像距今4300年山東龍山文化向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和湖北等地擴張,魯東南地區人口嚴重超越當地承載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國家文物局編纂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年版)公布,山東半島至本世紀初發現有547處大汶口文化遺址,而到龍山文化時期,遺址數量猛增到了1492處。龍山文化重地魯東南地區尤其是人口增長的中心區域之一。該區域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時擁有遺址27處,至龍山時期則猛增到了463處,另外還形成了面積達272.5平方米的兩城鎮和367.5萬平方米的堯王城兩處大型聚落。這意味著該地區人口增長了16倍不止。

試想一下,原來只能供應一個人生存的資源,現在要有16個人平分,那會是什麽狀況?

【山西晚報】:中國傳統文化一大特點就是敬天禮地祭祖,從裴李崗到陶寺有著清晰的傳承。世界上不是只有古中國是農業社會。為什麽古中國會形成這樣的文化特色?

李琳之:敬天禮地祭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從9000年前的賈湖到4000年前的陶寺,到華夏民族初成雛形的西周,再到明清,乃至今天,綿延不絕,蔚為壯觀。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農業文明相比,華夏這一特色殊為明顯。這種情況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但細究起來,應該是文化同質和家國同構這兩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先說文化同質。華夏族群到華夏民族的形成經歷了6000年這樣一個跌宕起伏、艱難曲折的漫長歷程。這個歷程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就是遷徙、碰撞和融合,其中融合是重中三重。正是融合促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同質化,也促進了華夏國家、華夏民族的形成。同質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華夏文化的原始基因被保留下來,並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譬如,在華夏民族初具雛形的西周時期,就形成了規制完備、莊嚴肅穆的「三大祭」: 一是圜丘之祭,圜丘象征「天圓」,乃祭天大典;二是方丘之祭,方丘象征「地方」,乃祭地大典;三是宗廟之祭,乃祭祀祖先以配享上帝大典。這種祭祀禮制後來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我們熟悉的北京天壇和地壇,實際上就是西周圜丘之祭和方丘之祭兩種祭祀禮制建築的傳承再現。

再說家國同構。由小家而大家,由大家而天下,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大夫有家,諸侯有國,天子有天下」,這是家國同構的一個典型特色。換言之,就是用治理家庭的辦法來治理天下。天子的家廟是宗廟,天子的姓氏是國姓。至少從文獻記載的唐堯古國即今陶寺遺址的情況看,一直到明清之際,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這就使得「祀」禮——敬天禮地祭祖之禮,作為一項超越民族、超越朝代、超越國家層面的文化、社會制度而保留下來,並不斷地予以發揚光大。

其他古老文明雖然也是農業文明,雖然也不乏敬天禮地祭祖這種情況,但是每個文明的具體內涵和表現形式都不一樣,更關鍵的是,在華夏民族形成的6000年及其以後不長的時間內,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等,都由於先後受到其他新生異質文明的侵略而覆亡,其文化也逐漸滅絕,所謂敬天禮地祭祖的傳承自然也談不上了。

——原載【山西晚報】2023年12月22日,有增刪。

【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

【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自2023年11月出版以來,先後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年1108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秀主題出版物】(40種)等好書推薦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