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浙學少年團上虞行|文化尋根——從白馬春暉到鳳凰青瓷

2024-06-14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文化尋根——從白馬春暉到鳳凰青瓷

杭州市臨平區星橋第二小學

秦一帆 祝昕雨 楊可欣 盧雨熙 祝先成

2024年「浙學少年團文化尋根 · 約會古今浙學名家」於5月25日走進紹興上虞,我們有幸參與這項活動,從白馬春暉到鳳凰青瓷,現場聆聽名師講解,實地尋訪名人足跡,深刻地感受到上虞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傳承不息。

  • 第一站: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社科普及基地——春暉中學
  • 素有「北南開,南春暉」之美譽的春暉中學,是一所怎樣的名校?它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名師,推行新教育,傳播新文化?

    我們抵達上虞後,滿懷好奇地走進百年名校----春暉中學。

    我們剛走進校園,就感到一股涼爽的綠意撲面而來。樹葉是嫩綠的,山是青綠的,湖是碧綠的,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綠的,深綠、黑綠、淡綠、粉綠、藍綠、翠綠……那各種各樣的綠色層次分明,讓人心曠神怡。

    綠蔭深處是各式各樣的建築,樓的名字也分外吸引人,一字樓、矩堂、曲院、思饑軒、仰山樓、望湖樓……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矩堂是開學時春暉學子必來的地方,矩堂體現了春暉中學的治學嚴謹。「仰山樓」用典於【詩經 · 小雅】中的一句"高山仰止",「望湖樓」則用典於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我們不禁羨慕不已,春暉學子每天在這種充滿詩意的地方學習,古詩文學不好才怪呢!

    順著路走出北校門,我們來到春暉名人故居館。

    我們頗有興趣地打量著那一棟棟古樸滄桑的樓房,當耀眼的陽光照在烏黑的瓦塊上,照在泛黃的墻壁上,照在粗糙的地磚上……整座小樓仿佛都渡上一層暖洋洋的光芒,那光芒吸引著我們的目光,似乎在催促著我們,快些靠近它。

    秦一帆/制作

    落成於1929年春末的「晚晴山房」,通體由石頭和木頭搭成,十分古樸。出身貴族、幼年成名的李叔同在這間屋裏留下墨寶【白馬湖放生記】,創作春暉中學早期畢業歌【送別】。這樣的誌存高遠、淡泊名利是一脈相承的,有「溫而厲」的導師,就有謙遜溫、不圖虛名的學生豐子愷。

    「晚晴山房」往下望去,不遠處正是豐子愷的故居「小楊柳屋」。這套略顯逼仄低矮的屋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美,但是處處流動著美感。豐子愷在春暉中學的教育思想是美的熏陶與體驗,他提倡用藝術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義。

    在豐子愷大師的故居,我們看到很多漫畫,那是大師對逝去童年的懷念以及對父親的思念。那一刻,我們在內心深處不約而同地提醒自己:正是少年好時光,不能虛度光陰。

    我們誦讀過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背影】,總覺得散文讀起來有些深澀有些遙遠。但跨進朱自清故居時,看到那熏得焦黑的竈台時,我們似乎看到先生搖搖頭,說:「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想到經歷人間煙火的黑竈台曾經的待遇,我們又忍不住羨慕了,便是走出小樓行至「平屋」,那股子情緒也沒有散去。

    夏丏尊先生一心想做個默默無聞的人,當他將居所提為「平屋」之時,一定想不到,百年後的我們,是帶著怎樣崇敬的心情踏進這間居所!

    這位足智多謀博學多才的先生,花費一生心血轉譯名著【愛的教育】,先生超人的意誌讓我們動容。而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在潔白如雪的紙上,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在字裏行間的推敲上,先生用漢字書寫了對祖國滿腔的熱愛和為祖國貢獻一生的意願。那我們,新時代的莘莘學子,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刻苦認真,爭取早日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至此,我們方知百年春暉文化底蘊的深厚,得山水之勝,育四方英才。這所新老相合、古今相融的新文學發源地不愧為一方求學的人文聖地。

    祝昕雨/制作

    晚春的陽光灑遍整個白馬湖,湖畔,那道靚麗的風景線----春暉中學,逐光而行、不忘初心、與時俱進,已然做好迎接下一個百年輝煌的準備。

  • 第二站: 近距離感受中國青瓷文化的源頭——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瓷源文化小鎮
  • 在浙學研究專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南宋官窯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金國榮老師的課堂上,我們正式和越窯青瓷見面了。

    上虞越窯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商代與西周,出現了一種制作粗糙、器表施釉的器物,被稱為原始瓷器。它具有不吸水、不易沾染汙垢、耐腐蝕等優點,一出現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上虞曹娥街道嚴村鳳凰山麓的李家山,發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龍窯遺址。

    盧雨熙/制作

    上虞龍窯有三條,分別是①號東漢龍窯,長12.8米;②號三國龍窯,長13.2米,是且前保存的最完整的;③號西晉龍窯,長14.2米,和三國龍窯一樣也比較完整。龍窯因形狀很像一條長龍而名,分為窯頭、窯床、窯尾三個部份。

    值得一提的是,東漢龍窯的出現,進一步證實中國瓷器產生於漢代,覆寫瓷器發展史。

    上虞越窯誕生於東漢中晚期,歷經鼎盛,落至低谷,由復蘇到中興,再次衰落,沈寂千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虞越窯爐火重燃,在科技的加持下,在無數次的失敗中,在研究員不懈的努力下,古老的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終於成功燒制出仿古的越窯青瓷。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為了這千峰翠色,科技研究者們是以怎樣的精神迎接著每一次的失敗?在取得突破性得成功後,他們又是以怎樣的心態推成出新,不斷進取?

    楊可欣/制作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上手試一試。為了讓我們深刻體會制陶的樂趣與艱辛,老師帶我們來到制陶區。

    起初,看著眼前一堆家夥什,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心情是雀躍的。制陶能由什麽難度呢?於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影片,馬虎地聽完講解,大家迫不及待地開始表演。

    電動轉盤還沒發力,有同學的陶泥就不翼而飛了,還有同學小心翼翼地將陶泥推成一堆爛泥,少數同學好不容易將陶泥推出大致雛形,那泥模子卻在精細加工的過程中毀於一旦,不是轉動太快,就是雙手力量不均。

    有同學的制作已接近尾聲,大家正屏氣凝神等待好訊息的時候,泥胚塑型過高,泥胚毫無意外地倒塌了。總算有那成型的大碗,眼瞅著能從轉盤上取下時,碗壁過薄直接穿孔,又失敗了。

    正所謂,成功的因素少不了仔細認真,失敗的原因就各不相同了。

    來來回回失敗七八九十趟,我們終於深刻地體會到制陶是多麽艱辛的一件事,專家說,捏出完成的器型也不算成功,因為器胚只有在烈火煆燒中得到火焰的力量,才能達到至臻完美。

    祝先成/制作

    窯火已旺千年,今朝勢頭更盛。

    越窯青瓷強勢歸來,在世界各地的博覽會上大放異彩,而上虞陶瓷的傳承者們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依舊在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燒創出一大批造型別致、工藝獨特的新產品。

    越窯青瓷文化也將一如既往地發揮著它深遠的影響,而越窯人孜孜以求的精神會激勵更多人投身於青瓷事業,在上虞這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上,越窯青瓷將開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美好的時光總是易逝,我們就要離開上虞,和白馬春暉、鳳凰青瓷做個短暫的告別,然而春暉文化和青瓷精神卻留在心間。上虞文化僅僅只是浙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更是祖國文化的一個小小的分支,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去發現、去傳承。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