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資本論】是錯誤的經濟理論 (上)

2023-12-28文化

前言

許多許多年前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課時老師講「當個人或家庭的勞動成果有結余以後拿出去售賣於是人類產生了商業」當時聽上去覺得很有道理,信了幾十年。是啊!自己種的糧食都不夠吃為什麽要拿去售賣?當然這個「道理」也許不是他自己想出來而是從另外一本西方經濟學書上看來的。現在我看清楚了這些都是些想當然道理,其實對於古人來說分了工都不夠不分工還更不夠,這個道理到今天依然適用。其實我想說的是分析過西方所有經濟學理論以後得到的結論就是馬克思、肯恩斯、哈耶克等真的不懂經濟學,到目前為止西方所有的經濟學就是些想當然經濟學,就是當代的地心說。

正確理論總是能夠完美解釋實踐當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強民富【資本論】越來越難以解釋和指導中國當前國民經濟活動,如:

國有國營資本以及中國在國外大量投資是中國經濟重要組成部份,是企業就要盈利,這算不算剝削?國家鼓勵民眾將暫不使用個人收入存入銀行支持國家建設並且獲得一定利息,銀行肯定是要把這些錢投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這些利息算不算剝削?

【資本論】不能解釋為什麽正常情況下企業生產成本和市場價之間一定會產生價差產生利潤,也不能解釋經濟系統是如何執行以及貨幣是如何產生並且融入經濟系統的。

這些還只是列舉了該理論部份問題,其實在百度百科【剩余價值理論】介紹當中還列舉了其它問題:

(1)與工時普遍縮短現狀不符。

(2)難以反映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日益增長的巨大作用。

(3)難以全面反映各生產要素作用。

(4)難以正確反映第三產業人員所創造的巨大價值。

(5)難以指導國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6)不能為企業公有制提供微觀經濟理論依椐。按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是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新價值,但是沒有進一步明確是工人集體勞動創造的,還是工人個人勞動創造的?這就無從論證公有制存在合理性。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將生產資料公有制視為立國根本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實在是一個生死攸關重大理論缺陷。

https://baike.baidu.com/item/剩余价值/288558?fr=aladdin

之所以產生這麽多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資本論】是錯誤經濟理論。本文以資本產生利潤原理為切入點,解釋了經濟系統執行原理以及資本介入生產帶來的影響。

目前有許多不同經濟理論,有些相互之間還有分歧,本文將從原始經濟系統出發,從現實經濟活動出發,雙管齊下逐步推導經濟系統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是消弭各種經濟理論分歧唯一方法。

一.資本產生利潤的原理

資本產生利潤原理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在人類實行商品交換初期,那時商品還比較簡單,勞動者一般都可以自己生產,如果商品銷售價格太貴還不如自己生產劃算那麽勞動者就會選擇自己去生產,這時資本如果想要獲得利潤就需要透過經營管理和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就在於有了更高勞動生產率以後生產同樣商品就可以節約一定數量勞動工時,就可以把這些節約下來勞動者薪金變成資本的利潤即資本利得。

比如在人類經濟社會初期,那時人類只能夠生產陶器、石制、木制或骨制等簡單商品。人類剛剛生產陶器時是用手捏的,假如這個時候有一個作坊采用轉輪來制作陶器,那麽他的產量和質素肯定都會得到極大提高,這個時候如果他還按照原來產量和價格來生產並且銷售陶器就不需要原來那麽多工匠了,這些節約下來工匠的薪酬就成為他的利潤,也就是省錢得錢節約歸己的意思,所以資本不是當代才有只不過古代沒有工業也就沒有工業資本,只能夠算是作坊資本。

(古代陶瓷作坊)

(新石器時代後期,大汶口文化的水器或酒器,大汶口文化黑陶高柄杯,距今約6500—4500年,濰坊市博物館藏,這類器物超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有「蛋殼黑陶」美譽,陶土不是瓷土,作為陶器現代人要仿制都很難,手藝到這一步就不是普通人能夠制作的了)

資本產生利潤原理發展到第二個階段的原因就在於當今社會商品生產高投入性、復雜性、高科技性,已經沒有辦法計算和勞動者自己手工生產相比較提高了多少勞動生產率,甚至是絕大多數商品勞動者已經沒有能力和條件自己去生產了,比如手機、汽車、飛機等,甚至還有可能上下遊企業都不知道對方是怎樣生產的,因此對於勞動者來說付給資本一定利潤讓資本幫忙一起生產比自己單獨幹劃算更具有可行性,這就是當代資本獲利基本原因、原理,對於資本來說也就是幫別人忙需要好處費的意思,這就象請人幫忙接孩子放學一樣偶爾一次可以,假如要長期接恐怕就要說經濟利益了,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從經濟角度看就是如果有比較與參考物的話更高效率就是商機,如果沒有比較與參考物的話別人不會只有自己會同樣也是商機,故資本獲利原理從古至今經歷了這樣兩個發展階段。產生這種情況正是因為人類將科技進步引進到生產當中,科技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懂。

從本質上說勞動者之間之所以是勞動交換勞動而並不能夠為相互帶來額外利益就在於一般說來普通勞動者擁有的條件或技能大家都有都會,當然不會平白無故多給錢,只能夠等價交換勞動與商品,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擁有的本事或條件越多越獨特就能夠為自己帶來越多利益,因此許多企業熱衷於搞高科技,因為會高科技的企業或個人更少,能夠為當事人帶來更快更多利益,也就是大家所說企業總是希望盡量從事高附加值商品生產,這能夠為企業帶來高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高科技因而就是價值投資當中的一種,即價值投資就是比普通投資具有更高回報率的投資。

除了利用提高效率、能力獲利以外資本獲利途徑還有許多,如利用供需規律;利用預期或各種策略;利用規模;利用共享;在條件相同情況下利用商品品質更好等,不過這些方法要不是持續時間短,要不就是作用有限,或者是風險很大,或者是機會難以把握等,只有前述兩種獲利原理相對來說具有更好可持續性與可靠性。

最遲不過商周時期這些資本獲利方法、原理以及市場經濟最基本執行模式在中國經濟社會當中就得到了普遍套用。

二.資本平均利潤率是怎樣產生的?

資本獲利原理有了那麽投資獲利水平如何產生?這是下面需要探討的問題。

當今時代是一個資本過剩時代,瓜分利潤資本越多每一份資本獲得的利益就越小,那麽是不是每一份資本最後只能夠分一點麪包渣甚至是無利可圖?當然不是,其一資本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一般說來也是一項繁重體力與腦力勞動,當然應該獲得一定收益。其二資本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面臨一定風險,可能盈利也有可能賠本,有風險當然就需要獲取一定收益。其三資本賺的就是一個本錢,有這個本就能夠賺這個錢,沒有這個本就賺不了這個錢。

那麽資本獲利水平怎樣產生?古董拍賣是出價最高買家獲得所有權,而工程招標則是在滿足使用條件情況下出價最低獲得施工權。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消費者也不知道購買的商品生產成本是多少,生產者賺沒賺錢,賺了多少錢。消費者在滿足使用要求情況下透過比較市場價格,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將商品生產權、銷售權交給了最價廉物美生產企業,也就是相當於在工程招標了,所以整個社會資本對於前面三項付出然後獲得收益的期望值決定了資本最低平均獲利水平。

資本總是逐利的,如果透過虛擬經濟,透過商品價格漲幅,透過銀行利率、透過投機等獲利水平高於這個平均資本利得就有可能造成產業資本「脫實向虛」影響到實體經濟執行,因此這個平均資本利得就是供需平衡之錨。

從前述當中可以看到保持整個社會資本過剩和反壟斷保持良性競爭是將資本利得壓至最低水平的基本條件。

資本如果失去利得或者是利得太少就會失去參與生產積極性,於是商品產量減少形成通貨膨脹,商品價格變貴或者是商品品質下降,勞動者生活水平也跟著下降。現代社會無論是工業化生產,教育、文化藝術、商業、醫療還是提供能源、科研、通訊、交通等都需要大量資本,光靠普通勞動者自己無法完成現代化生產經營活動,這並不利於強國富民,因此為了保障經濟系統高效正常執行政府和社會需要兼顧勞動者和資本合情、合理、合法利益。

從資本產生利益基本原理來看並不是勞動者越窮越好,對於資本來說消費者用得多賺得多,用得越快賺得越快,如果消費者永遠存在資本則永遠賺錢。

既保證商品按勞動價值進行交換,又兼顧資本有最低合情、合法、合理收益這是當今社會商品交換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和沒有資本之前商品僅僅按照勞動者勞動價值相等進行交換不一樣的地方,因而商品價格就應當包括普通勞動者勞動價值與資本投資價值,這是正常情況下商品價格構成不可缺少兩個部份。

實際上無論是社會資本還是國有資本都需要利潤,比如大家把資金存到銀行裏面得到一定利息,銀行再把錢投資到企業獲得一定經營收益,這就是間接資本利得,因而資本利得會長期存在下去,只不過是多少問題。

三.商業資本產生利潤的原理

商品生產不但是存在著一個生產環節同時還存在著一個商品交換與銷售環節。生產性資本獲利原因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商業資本獲利原理是因為提高了商品買賣效率,就是說商品生產者自己去銷售商品不如委托專業銷售機構去銷售商品更節約銷售成本更具有銷售效率,商業資本就是從幫助別人節約銷售費用當中獲得利益,這和產業資本獲利原理一樣。同時商業資本介入也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提供了便利節約了購入成本,因而從古至今就存在著商業資本,從古至今富商巨賈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今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等電商更是極大幫助企業解決了銷售難銷售貴問題,極大便利了消費者商品購買需求,所以效率更低主要是以鋪面、集市銷售商品方式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果商品真是供不應求,那麽企業和消費者就不需要商業資本幫助了,可見生產利潤和銷售利潤不同,是商品生產與交換環節當中獨立的一種勞動。

四.資本利得實作過程

在實際經濟活動當中企業利潤是如何產生並且傳導到資本手上是下面需要探討的另外一個問題。

在經濟系統當中資本透過前述原理賺了錢以後立刻直接就會在經濟系統當中產生三個重大問題,如果這三個問題不完美解決那麽人類透過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將難以實作:

1.由於不需要原來那麽多勞動者會造成企業部份員工失業。

2.經濟系統當中流通交易貨幣會因為資本利得不斷收集貨幣而逐步減少,最終造成經濟系統交易貨幣逐漸枯竭。

3.由於企業減少員工造成部份勞動者失業,失業員工因為沒有工作就會喪失購買力故減少了生活用品購買,這又會造成經濟系統當中另外一部份企業或勞動者生產的商品失去了銷售物件,形成連鎖反應連鎖失業,從下面探討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濟系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https://v.qq.com/x/page/k0376ft2ut1.html

(「我愛發明 20160601 吞瓜吐籽籽瓜聯合收獲機」老板心理在想啥其實大家都清楚)

貨幣怎樣產生與註入經濟系統並且變成利潤傳遞到資本手上?下面是一個經濟系統基本模型:

在當代只有政府有生產信用貨幣的權利,政府用這些新生產貨幣向公共安全、文化藝術、教育、宣傳等行政事業單位員工或國防、退休職工支付薪金即向社會提供政府服務,這些政府部門勞動者透過購買生活用品就等於是向經濟系統註入了貨幣,否則經濟系統就會因為資本不斷收集資本利得而造成經濟系統貨幣枯竭,因此註入貨幣的數量為單位時間內居民貨幣儲蓄增加數量與資本利得數量。

政府提供政府服務註入貨幣不僅僅是整個經濟系統當中貨幣平衡需要也是商品平衡需要,因為資本在整個生產與消費過程當中多留下了貨幣(即資本利得)少消費了商品,那麽其他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就會多余出來一部份,這部份多余商品就需要找到消費者,生產與消費才會平衡,在經濟系統當中政府「消費」就是這個購買者,原因在於企業只會生產生活用品而不會消費生活用品,這樣行政事業單位員工和普通勞動者透過購買生活用品共同完成了經濟系統貨幣註入與資本產生利潤的過程。

政府提供政府服務註入貨幣不僅僅是整個經濟系統當中貨幣平衡商品平衡需要,也是勞動力平衡需要。資本透過技術獲利以後由於不需要原來那麽多勞動者會造成企業部份員工失業,這部份失業勞動者轉移到貨幣生產部門,整個經濟系統執行就重新獲得了平衡。

在古代推動等值貨幣註入經濟系統這一過程的動力在於資本收集資本利得以後經濟系統中貨幣將會變得越來越少,成為「稀有商品」,這時供需規律將會產生作用,貨幣升值讓生產貨幣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引導生產要素向貨幣生產流動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而貨幣生產特點就是只消費生活用品而不會生產生活用品,因而在當代就需要政府適時、適量向經濟系統註入貨幣。

1976年商朝婦好墓發掘中考古專家發現了6800枚海貝,這座距今3千多年前商代晚期墓葬位於殷墟中,商朝人選擇海貝作為貨幣是因為把海貝從大海邊背到中原是遙遠而艱巨的工作,這就賦予了海貝勞動價值,而且貝殼物理、化學效能作為貨幣也還合適,正好可以當成商品交換等價物。據考古發現商王朝都城有36平方公裏約十余萬人,是當時全世界少有大都市,沒有貨幣、集市、作坊、商業才不正常。有貨幣就有經濟系統,盡管有些人可能懷疑那麽遠古時代就有這些了嗎!

有青銅器、有文字、有商王,有帶城墻的城市,這時警察和小偷,餐飲娛樂、稅務局、旅店、學校、衙門、法律、運輸專業戶等應該也有了(盡管那時不叫這些名字,也許都還很簡單原始)這些是人口密集處平民社會標配。商朝有554年,一個穩定奴隸社會平民會占據多數,其次是奴隸,奴隸主和貴族是極少數人,世界各國歷史上大底莫不如此,如古羅馬、古埃及...。

政府向經濟系統註入貨幣渠道還有政府投資一些大型基本建設,如公路、鐵路、通訊、能源、市政工程等,不過政府投資這些專案的關鍵在於不能夠收費不能夠盈利,必須是凈支出,否則就與一般社會企業沒有什麽不同了,就會造成社會部份產能過剩和失業。假如政府從銀行貸款向經濟系統註入貨幣將來就會面臨還款問題,就會減少政府支出,也會造成社會購買力部份不足。

在這個模型中沒有包含稅收、匯率、進出口、銀行利率、規模、政策、法律、制度等變量,因為這些變量不會影響經濟系統執行基本原理和原則。

五.資本怎樣確定商品銷售價格

如果資本是采用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獲利,那麽現實當中資本介入生產以後經濟系統就需要重新達成二次平衡,其一是資本如果不降價銷售商品那麽資本介入生產節約下來的勞動者就需要全部轉移到貨幣生產部門去為資本生產資本利得,這時勞動者薪金不會改變,商品價格不會改變,資本介入生產並沒有惠及勞動者和社會,僅僅是資本獲得利益而已。

其二,如果資本降價銷售商品就會在經濟系統當中促生新變化,資本會降價讓利銷售商品嗎?正常情況下資本必然都會逐步降價讓利銷售商品,原因在於: 1.錢本身不會生錢只有投資才會產生利潤,因此別的資本嫉妒以更低價格銷售商品是打入市場最佳手段,自己不降價架不住別的資本會降價。 2.降價有可能擠走別的資本搶占全部市場銷售份額進一步擴大收益,因此降價銷售商品加快資金周轉也是增加收入的方法,這就是俗話說的「一分利撐死人,三分利餓死人」。 3.面臨新產品、新技術競爭,需要盡快回收資本回避投資風險獲得收益。 4.其它具有同類用途商品降價搶占生意:畢竟降價會刺激消費者購買欲,加大消費者對於某一類商品需求從而減少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 5.面臨消費者消費風格轉變風險。 6.面臨利息、薪金、租金、折舊等固定成本支出,銷售周期越長收益越小。

可以說是前有利誘後有追逼資本想不降價銷售商品也難。隨著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商品就可以不斷降價,在現實當中我們也很難找到從來沒有降過價的工業產品。商品降價銷售就為勞動者節約了貨幣增加了消費者購買力,這個時候資本介入生產才真正惠及了勞動者和社會,因而在市場經濟當中反對壟斷保持公平競爭特別重要。

對於經濟系統各個參與方即勞動者、政府、資本來說總是應該考慮到他為誰生產誰為他生產的問題,這是分工這一原因造成的。資本降價銷售商品這時勞動者手上就有了更多購買力,這些多出來購買力就需要找到生產者來制造他們需要的商品,沒有生產者與商品對應的貨幣湧入只會造成通貨膨脹,這時經濟系統采用了如下辦法來解決這個勞動者新增購買力問題:

如果沒有資本利得,假如剛開始有兩個勞動者用相同勞動價值交換商品,那麽後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方只需要將自己一部份勞動時間用於幫助另一方提高產量,這時兩個勞動者都沒有增加勞動時間卻增加了商品產量,於是兩個勞動者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現在有了資本利得,資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下來勞動者都用於為資本利得生產貨幣去了,即使商品降價銷售勞動者也得不到什麽好處,因為勞動者多余出來購買力如果湧入市場只會造成商品價格上漲形成通貨膨脹,並不能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解決的基本辦法就在於減少貨幣生產勞動者,將這些節約下來勞動者轉移到需要增加生活用品產能行業上。因為資本利得是持續貨幣流出,而貨幣節約到消費者手裏面只會用於相互反復交換勞動成果用於消費,並不會流出經濟系統。經濟系統當中原來就已經生產了為這些貨幣生產者生產的生活用品,資本減少資本利得現在將這些節約下來勞動者轉移到需要增加生活用品產能行業上,貨幣、商品、勞動者、資本利得在資本降價銷售商品情況下重新達成了新平衡,因此經濟系統又可以長期平穩執行下去。

需要註意這個時候由於消費者有了更多購買力,因此整個社會各種商品消費量會產生和以前不一樣的變化,必須根據這種新情況重新安排各個行業勞動者數量,商品產量、價格等,而這些新情況事前無法準確預測,所以需要由市場引領生產要素重新分配。

資本這些獲利原理也促進了資本不斷研發更新技術去獲得更多利潤,這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大發展,所以正常情況下沒有資本介入勞動者生活水平難以大幅提高,沒有勞動者錢不會生錢資本不會獲得利潤。

新技術不能夠長期保持帶來高額回報,因為新技術帶來高額回報必然引起其它資本學習與模仿,相互一競爭商品銷售價格一下降,新技術帶來的超額利潤也就降下來了,新技術也變成老技術了。不過這種短期超額利潤也足夠吸引許多企業不斷去研發更新的技術,這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政府為了社會進步也不會允許搞長期技術壟斷,因而專利也會有失效期,因此良性競爭與對利益追求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動力之一。

當然也不是說企業降價越多越好,如果個別企業為了擠垮別的同行不計成本、利潤、質素降價銷售商品,不計提發展資金,不培訓保護好員工就會造成惡性競爭,擾亂商品生產與消費平衡,危及消費者安全,造成經濟波動與危機,影響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生產出來的商品不降價不行,這惠及不了社會。亂降價也不行,企業亂競爭亂降價對於消費者來說帶來的只能是短期利益,最後受到損害的不僅僅是消費者與企業自己,甚至是國家與社會的利益也受到了傷害。

由此可見在生產當中新技術運用對於經濟系統來說無非是按照新勞動生產率,新商品消費率,新「勞動與商品分配表」來重新分配勞動者,重新確定商品價格、商品數量、行業產值,重新分配資本和資源,讓經濟系統重新達成平衡,所以沒有必要透過保護落後產能保經濟,保就業。

六. 新產品獲利水平應該怎樣計算?

新產品獲利原理有兩種,其一新產品如果是用於生產那麽是否能夠帶來更高勞動生產率,如果能夠帶來更高勞動生產率那麽新產品就能夠獲得更多利潤。如一套新器材使用周期有限,因此這套新器材為購入新器材企業帶來的新增利潤也有限,賣這套新器材的企業其獲得利潤上限是買方新增加那部份利潤也歸賣方所有,其獲得利潤下限是把新產品當成老產品賣,賺取行業平均資本利得。

其二,新產品如果是用於消費那麽這種新產品當然談不上提高了多少勞動生產率,節約了多少個勞動者。消費者是否認可新產品,願意為購買新產品付出更多代價,假如許多消費者都認可這種新產品並且該商品又很緊缺那麽新產品就能夠獲得超額利潤。假如消費者不認可這種新產品那麽這種新產品的生產不但是賺不了錢而且還會賠本。消費者收入要用於生活方方面面,能夠用於某一商品的預算大致有限,所以這類消費品獲利上限是扣除成本以後把這個大致預算全部收入囊中,下限是賠個精光。如果這種新產品很成功獲得超額利潤其它企業也會相繼加入生產,相互競爭降價銷售,新產品也變成老產品,企業又去賺平均資本利得了。新產品很難發明創造,因此這種方法也很難作為企業獲利常態。

七.資本介入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於幣值的影響

在一個國家大規模、大振幅提升工業化水平過程當中如果許許多多商品都在降價這對於經濟系統來說是不利的,如果消費者能夠預期大多數商品都會不斷降價那麽消費者將會減少、延後甚至是取消部份商品消費,因為對於大多數勞動者來說花錢順序是節約錢或賺錢排在消費前面,這就擾亂了商品正常生產與銷售(比如房地產)所以政府需要向經濟系統更多註入一些貨幣,形成適當通貨膨脹,形成全體勞動者薪金漲與物價漲局面,以便抵消商品價格普遍下降帶來的弊端,這就會造成貨幣一定振幅貶值,造成整個社會貨幣總量不斷膨脹,因此在一個國家大規模、大振幅提升工業化水平過程當中貨幣會一直存在著一個貶值過程,造成貨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可見政府、勞動者對於自己儲備貨幣進行一番理財也是很有必要。

造成貨幣需要貶值的原因還有: a.商品如果一直不停降價那麽小價值商品最後沒有辦法交易,影響了生產與消費的進行,比如一根針當銷售價格下降到一分錢以下時就沒有辦法交易了。

b.貨幣升值影響進出口。

c.誘發國內外對於升值貨幣的投機,既然存錢就等於賺錢資本當然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由此也有可能影響到企業從事實業生產積極性。

從現實當中看情況也是如此,但是這並不會造成勞動者生活水平下降,因為能夠工業化生產的商品雖然價格有一定振幅上漲卻是先降後漲,然而勞動者薪金在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下上漲振幅更大,也就是說一件工業化生產的商品在收入支出比當中占比越來越小,比如二十年前每月薪金可能買一台電視而現在每月薪金能夠買幾台電視。在這一過程當中很難實作工業化生產的商品就會顯得越來越貴,因為這些產品不會降價,所以它們在收入支出比當中占比大致不變,這樣這些商品在消費者感覺當中就會越來越貴,例如醫療、家政服務甚至是勞動者薪金等。

不過通貨膨脹存在著一個合理振幅與速度問題,當企業生產經營獲得利潤還抵不過貨幣貶值的時候工商業可能只能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將自己的資本轉移到國外或者是兌換成幣值比較穩定貨幣以求保值。勞動者薪金與儲備貨幣因為貶值也會造成購買力下降,影響生產與消費平衡。

八.貨幣

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其它商品買賣要靠它來中介,貨幣在整個商品生產與交換系統中處於中心位置,貨幣幫助了生產與消費,發明貨幣極大刺激了人類生產積極性。貨幣是人類生產出來以後唯一本身不是用於消費的產品,貨幣只要不遺失、損壞就可以長期使用下去,由於利大於弊因此人類才會花費勞動去生產貨幣幫助生產和消費。貨幣也從剛產生時交易結算功能延伸出財富儲備、資本、工具等更多功能

紀錄片【稻之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G411W7JA?t=842.3

(定居,相互聯系和農業栽培是產生貨幣先決條件,1.2萬年前中國在全世界最先於浙江栽培水稻,因此中國的貨幣最早應該誕生於1.2萬年以後)

貨幣生產是一項特殊「產業」,生產和商品勞動價值相當的貨幣賺不了錢,如生產貝幣、銅幣等,因而在古代某些時候個人也可以生產貨幣。但是如果政府生產沒有包含多少勞動價值的紙幣、電子貨幣等信用貨幣則貨幣生產者就可以賺錢,也就是貨幣發行利得,雖然說資本賺了多少錢政府在扣除制造發行成本以後也會賺多少錢,然而在發行適量正常情況下這對於勞動者來說是有利的,進一步提高了勞動者生活水平,因為生產貨幣節約下來勞動者就可以去從事一、二、三產業或政府的行政事業單位等工作,否則這些支出就會進一步增加勞動者稅收或者是減少了從事產業生產勞動者數量。

貨幣發行者存在著幾大好處既貨幣發行利得、貨幣兌換利得、貨幣使用利得。

貨幣發行利得:貨幣發行者節約貨幣生產成本得到的好處就是貨幣發行利得。

貨幣兌換利得:一般說來外國貨幣不能夠在本國流通,需要將收入的各種外國貨幣兌換成為本國貨幣,這就是貨幣兌換利得。盡管進口會花掉一部份外匯,但是對於貿易順差國家、海外勞務者眾多國家、外匯支出比較少國家等還是收入大於支出。

貨幣使用利得:信用貨幣生產成本很小,越多的人越多的商品越多的國家使用某一種貨幣作為日常交易貨幣或儲備貨幣,那麽這種貨幣發行者就相當於白撿一筆錢來花,因為要取得這種貨幣首先就需要賣給他們商品,如美元的使用。不過這種利益不具有長期性,因為如果日常交易貨幣已經全面更換了,再發就是多余了。

故貝幣、銅幣換紙幣是人類一次全面提升經濟系統勞動生產率最重大技術進步之一。不過信用貨幣也不是當代才有,中國古代就已經發明與使用信用貨幣。

交子是北宋初年時由四川成都16戶富商聯合開設交子鋪印刷作為支付憑證用於流通使用,並於1023年(宋仁宗天聖元年)由北宋政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最早正式發行官交子作為紙幣用,距今也就是1000年了。

和經濟與人口增長對於貨幣的需求相比黃金產量與儲備量太小,和生產紙幣相比生產黃金成本太大,勞動生產率並不高,所以金本位並不適用於現代化經濟系統,黃金也不宜於擔當當代流通貨幣,只有信用貨幣才能夠跟得上經濟系統擴張步伐,只有負責任政府發行的信用貨幣才是完美貨幣。

(考古發現殷墟出土的海貝是數千裏外南方海邊獨有貝類,三星堆遺址貝殼是遠離四川印度洋上的貝殼。周朝建立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貿易往來不斷,天然貝幣數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出現了金屬貨幣,這些金屬貨幣形狀就是海貝狀,後世統稱為貝幣。隨著歷史與社會經濟發展,海貝和黃金作為貨幣都面臨同樣的難題,相同情況應該有相同結局)

黃金不宜於擔當當代流通貨幣卻可以作為備胎貨幣或儲備貨幣。因為有些不負責任政府亂發紙幣造成紙幣嚴重貶值,掠奪了別人的購買力與財富,有些甚至是嚴重到造成紙幣交易經濟系統崩潰,比如作為國際主要交易與儲備貨幣的美元以及國民政府曾經發行的金圓券等。在這種不正常情況下使用黃金作為貨幣維系經濟系統執行還是比以物易物好。

[email protected]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