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回家 | 吳誌良:心安處不止是身安處

2024-03-31文化

編者按

40後潘耀明,和飛鳥、流雲不同,他有生命裏的牽掛。

50後廖子馨,從來沒覺得自己像浮萍在漂,只因知道心有所依。

60後吳誌良,從東江到濠江,心安處不止是身安處。

70後葛亮,覺得人的生命歷程就像風箏,身後有一條引線讓你能夠歸家有時。

80後袁紹珊,作為有棱角的漂流瓶,她在人海等待碰撞聲。

90後程皎旸,像大都會裏的遊牧民族,每次遷徙,都在吸取新鮮城市的文化和養分。

……

他們從香港歸來,他們從澳門歸來,帶他們回家的路,叫做文學。回家的路,萬水千山,百折千回,但初心不改,情意綿綿。

中國作協「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作家活動周在京舉行之際,瀟湘晨報·晨影片特別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回家】。讓我們一起走進六代港澳作家的文學回家之路。

△吳誌良 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著有散文集【葡萄牙印象】、雜文集【澳人澳事】、學術論文集【澳門政治發展史】【早期澳門史論】等,譯著有【創世紀】等。

「故鄉的那種感覺、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談到家,澳門作家吳誌良很動容。

吳誌良的老家在廣東河源的連平縣,他坦言,他曾經覺得他真正的家、「心安的地方」,唯有廣東連平。

「我在北京上學的時候,覺得家在廣東。到了澳門初期,覺得家也在廣東。」吳誌良的到澳門的「初期」很長,長到有30多年了,直到父母去世。吳誌良回憶,前些年,他父母還在世的時候,有一年他春節回到老家連平的老屋子,他看著屋子裏的書,心想:這可能也是我未來終老的地方了。

這樣的想法,隨著他父母的去世發生了改變,在澳門生活時間差不多是在連平生活時間兩倍的他,覺得連平在他心裏,已經沒有那麽大的歸屬感,「父母在家在,真是有道理。」吳誌良感慨,現在覺得他「真正的家」,是在澳門。

1985年,大學一畢業,吳誌良就南下到了澳門。之所以能去澳門工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大學學的是葡萄牙語。吳誌良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葡萄牙語專業。大學畢業前夕,恰逢葡萄牙總統存取中國,吳誌良受邀參加餐敘。席間,有人問他願不願意去澳門工作。就這樣,大學畢業後,吳誌良就去了澳門。

從1985年算起,吳誌良到澳門已經39年了。

「感謝娘家的精心安排,我們終於名正言順回家了,理所當然回到溫暖的家。對我們來說,這次回家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內心百感交集。」

3月29日上午,中國作家協會「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幕,歡迎儀式上,吳誌良以澳門作家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在致辭中動情地如是說。

29日晚上,接受我們采訪時,吳誌良仍難掩參加這次港澳作家回家的激動心情:「10年前,我就提出澳門文學要回歸中國文學大家庭,回歸主流。這個倡議提出來了,但真正等到能夠有這個感覺、能夠呼應,還要等到1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終於回到了娘家,找到了家的感覺,找到了溫暖。回到這個家,一方面我們能夠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對我們澳門當地的文學創作是個促進。」

吳誌良接著解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為:「小家需要大家的滋養;澳門的文學在專業上要有所提升、要有更多的讀者,就需要跟內地有更密切的交流、合作。」

吳誌良同時認為澳門這個「小家」,也能為大家做貢獻:「澳門融合了中西文化,可以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搭建很好的平台,擴大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

29日晚上,現在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回憶了他的文學創作歷程。吳誌良介紹,他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讀書時開始嘗試為一些報刊轉譯一些作品。畢業到澳門工作後,利用業余時間寫作,並嘗試向【澳門日報】投稿,他的稿子得到了當時澳門日報的總編輯李成俊現實的肯定。後來,吳誌良去葡萄牙留學,李成俊讓吳誌良當特約記者,寫一寫夾敘夾議的文章。他在當特約記者時寫的文章後來結集為散文集【葡萄牙印象】這一寫,吳誌良的寫作就沒斷過。

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 攝影楊旭

爆料、維權通道:套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搜尋「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