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今最美的10篇古文,都是千古絕唱,值得一生一世收藏

2024-06-24文化

曹操寫【短歌行】實際上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候,距離他的死只有12年,所以他看透了,人生再輝煌都得過去……

建安文學是指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文學流派,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曹操:他的詩歌風格豪放雄健,富有政治抱負和歷史感慨。代表作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

曹丕:他的詩歌作品多以抒情為主,語言細膩。其代表作有【燕歌行】,這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曹植:曹植的詩歌辭藻華麗,感情真摯,極富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等

【短歌行】
——[東漢末年]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155-220年),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這是一首典型的建安風骨詩作。所謂建安風骨,建安是漢獻帝年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多有雄健深沈、慷慨悲涼的風格。東漢末年天下紛爭,各路諸侯互相征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曹操戎馬一生,南征北戰,期望盡早結束這種局面。至於說曹操是否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否有以魏代漢之心,這裏且不論,腐朽王朝的統治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

這首【短歌行】想要表達的是希望天下賢才都來歸順自己,為己所用的心情。詩作慷慨悲涼,氣勢宏大,當為建安風骨首席代表作。

【短歌行】歷經千年流傳,今天讀來依舊氣勢磅礴,沒有雄心壯誌、遠大抱負、艱難的政治、軍事實踐成就,憋上一百年也寫不出來,曹操的綜合素質、以及詩詞氣勢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非常的相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在密州時所寫,這時候的蘇軾雖然被貶,但是心氣還在,這才寫下了大度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我們再把時間往後撥,到了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又因烏台詩案差點被殺,後被貶黃州團練使,官小言微的蘇軾於是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譯文及註釋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可又為什麽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裏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沒有永遠。」愛你到永遠!永遠到底有多遠?此時此刻!月亮永遠圍著地球轉,月亮代表我的心!天文學使人謙卑,知道人類的渺小,地球在宇宙中也不過是一粒塵埃。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作,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沈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鬥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湧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在這首詞裏,看起來李白很灑脫,很不在乎。但是一個很灑脫,很不在乎的人,又哪來的萬古愁呢?或者說他當時的愁苦又是什麽呢?李白寫這首詞的時侯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一個五十歲的人,早已經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所以,他的愁是內心的一種愁緒在縈繞。李白的一生孤高自傲,很多人仰慕他的才華,羨慕他的灑脫。可是,有幾個人真正懂得他內心深處的不甘與寂寞。李白的不甘與寂寞到底是什麽?當然是官場的失意,人生的潦倒,還有清者自清而不願與腐朽同流合汙貞潔!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簡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嶽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沈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嶽飛作為宋代著名的軍事家,文武雙全,以英勇抗金的史跡,一直被後人敬仰。嶽飛自幼愛好讀書、練功、寫字,尤其武藝超群,列為當朝武狀元,二十歲參軍,從士兵到元帥,十八年的軍教生涯立下赫赫戰功,「嶽家軍」使敵人聞風而凜,嶽飛作為堅貞不屈的民族大英雄,婦孺皆知。

【滿江紅·寫懷】
宋 ·嶽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般認為是宋代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祖國統一的殷切願望,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區淪陷,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北去的奇恥大辱。「猶未雪」,指還沒有報仇雪恨。由於沒有雪「靖康」之恥,所以,嶽飛發出了心中的恨何時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時滅」)的感慨。這也是他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戰車叫「長車」。賀蘭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北邊。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詞不是嶽飛寫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據上面這句話。

因為嶽飛講「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即渡過黃河向東北進軍,不會向西北進軍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不是嶽飛的進軍路線。因為對這句詞的解釋牽涉到這首詞是不是嶽飛寫的問題,因而顯得更為重要了。原來這是用典。【西清詩話】載姚嗣宗【崆峒山】詩:「踏碎賀蘭石,掃清西海塵。」這兩句詩是針對西夏講的,所以用「賀蘭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嶽飛借用這個典故,借用他要打敗西夏的壯誌來表達他要打敗金兵的豪情,所以這句詞沒有問題。「山缺」,指山口。「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報仇雪恥的決心。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怒發上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幹,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凈,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懷,於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誌。著「瀟瀟雨歇」四字,筆致不肯一瀉直下,方見氣度淵靜,便知有異於狂夫叫囂之浮詞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藩(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作者透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意味深長。

【定風波】於元豐五年,春天,烏台詩案之後,作者被貶黃州時所作。這首詞的小序部份,也寫明了自己作這首詞的緣由,總結下來便是一句話,「沙湖道中遇雨」,因為一場雨。沒過多久,雨停了,就在這急劇變化的陰晴裏,剛剛澆成落湯雞的蘇東坡,絲毫不在意,口中悠然的吟出了這一首千古絕唱【定風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首詞是作者被貶黃州的第三年所作。讀罷全詞,人生的沈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只要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寧靜和快樂。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寫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達了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東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寓居定惠院】:「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盡管蘇軾是一位士人和官員,但卻是一個平民藝術家,常常深入民間,並過著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蘇東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實寫照。

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誌,透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四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作【陋室銘】於和州任上(824—826年),其任監察禦史期間曾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安徽和州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故意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無怨並書「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在門上,知縣得知很生氣,吩咐差役將其住處從縣城南門遷至北門,面積減少到一間半,新居環境還可心,他見景生情又書「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貼於門上,知縣得知又再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只給僅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鬥屋,半年迫遷三次,作者遂憤書【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千古名篇始問世。

【陋室銘】是一篇千古美文,千百年來因其昂揚的姿態而獲得永久的生命力。文章采用了托物言誌的寫法,透過對陋室不陋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高雅的情操,也抒發了他遠大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