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33章,用陰陽思維悟老子,終於看到了老子的七竅玲瓏心

2024-06-13文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是人的見解、經驗,是屬於人的判斷能力,需要的是見識和才智。【莊子】:「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象還有四季和晝夜的變化周期,可人心卻深藏於厚飾的外表下不可捉摸。」可見知人是「我」的能力, 是探索「它」事物規律本質的能力,是不斷學習,增長見識的過程。只有大量的經驗的積累與實踐,才會有識人的本事。

自知則用的是內省力,是為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而作的修煉,是為有明心見性的境界,而不斷的修行和覺悟的過程。自知需要棄掉「我」的才智、見識,才能識得「自然真性」,是不斷減損的過程。 知道自己是什麽樣子的,便知道自己可做什麽,不可做什麽,能做什麽做不了什麽,是大徹大悟的境界。

有識人的能力未必有自知的能力,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識人不如自知。

  • 韓非子:「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用來知人的智慧,用來自知就不行。
  • 鬼谷子曰:「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要想知人,就要先了解自己,自知後才能知人。如此,則了解對方就如比目魚一般,如影隨形。
  • 王弼註: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 但今天我要說的觀點是,自知是在識人的基礎上產生的。

    知人是明識,自知是在「知人」的基礎上產生的境界,很多人認為「知人」不如「自知」,認為只有「自知」才能「知人」。其實二者不是對立面,而是即對又統一的關系,就像雞和蛋一樣,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雞生?很難去辨別。

    要自知,先學會識人。你先得有大量的知人、識人的過程,才能積攢出來一些見識、才智,而這些見識就像一面鏡子,才能照見真我。沒有知人識人的過程,「自知」就像空中樓閣,無法建立。而當你能夠真正的自知以後,再來知人,就能如明鏡一般,「他」無處可逃。也就是說自知~知人~自知,是一個反復迴圈,反復實證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所以想要自知,先得知人,想要知人,得有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而切入口就是知人、識人。二者不是二選一,是遞進關系。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王弼註:能戰勝他人的人,只不過是有力量而已;能戰勝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強,沒有外物能夠損耗他的力量。

    能戰勝他人的人,是用了「我」的智與「我」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一個有限的力量去對抗一個有限的力量勝不足以稱道,而能戰勝自我的人,是打破了「我」的界限進入「無我」的空間,以「無我」的境界,是沒有外物能損耗其心神。

    但 我們得先明白一個道理。

    勝人與自勝,同知人與自知同理,自勝故然可以進入「無我」的空間,但沒有先學會如何勝人,又如何知自勝?更不知什麽樣的勝才是自勝的境界?一個人能不斷的超越他人,有了力量的基礎後,才有基礎可以不斷修煉、體悟,才有戰勝自我的可能。沒有勝人的基礎與體驗,卻想自勝,這樣的自勝是很脆弱,禁不起敲打的。古今中外所有厲害的高人、大師、強者無不經歷過與他人交流、切磋,無不經歷過或勝或輸的體驗。

    勝人而後學自勝,自勝後再來勝人,勝人不過是在為自勝打基礎,學會自勝後再來勝人以此檢驗成果,這也是一個迴圈往復,周流不息的過程。

    老子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下萬事萬物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迴圈往復不斷的垂煉,才有「道」生的機會。哪怕一顆種子的發芽,也需要歷經數次迴圈反復的向上運動,才能破土而出。

    知足者富

    知足是因為能自知,自知就是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修行到能見到了自己本來的樣子。自己本來是什麽樣子的?不過都是天地萬物的一種,都是天地自然之氣所化生,所以天地賜予你什麽稟賦,你就發揮什麽樣的能量,而你是什麽就發揮什麽樣的能力,這就是自知,知道自己擁有什麽樣的能力而不去羨慕他人,就是知足,能知足的人心裏是富有的。

  • 【莊子】「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走起路來毫不費力;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不用動腳也能前行;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可以來無影去無蹤。」風知道自己是風,能無形無影,就不用羨慕有形體的生物;蛇 知道自己是蛇,知道無腳也可以行走,就不用感嘆自己無腳;蜈蚣知道自已是蜈蚣,腳再多也只能用來行走。……所以不用羨慕誰,也不用遺憾不完美,天地是多樣,萬物各有特性。
  • 【莊子】:「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這就是鷦鷯、鼴鼠的富足,能飽腹,能有一居,而不奢求其它。
  • 孔子:「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顏回的富足:有道在(誌向不失)其中即可,而不求物質的奢靡。
  • 知道自己滿足於此,沒有失去什麽,便是富足。

    富:內心充盈、有余。

    強行:指努力不懈。誌:誌氣

    努力不懈的去堅持「誌」。古雲:「人之有誌,猶樹之有根。」能讓誌向不從身邊離開,才能夠長久。肉體雖然死亡,但精神(誌向)會一直存在,這便是真正的長壽。

    老子、孔子的精神,在這裏就是死而不亡者壽的體現。

    古人論誌的重要性

  •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為學須先立誌。誌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
  • 「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 尚書:「功崇惟誌,業廣惟勤」
  • 王陽明:「夫誌,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誌不立則氣昏。」
  • 王陽明:「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
  • 總結

    聯系上下文,根據老子最後提到的「誌」,有一個小觀點分享。自知、自強、知足,都是在說一件事。「自知」明白自己的秉賦,知心之所向,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麽人;「自強」,知道自己的誌向,能堅定不移的滌除雜念, 不為物欲所累,能戰勝自我,把「誌」貫徹到底;「知足」 人生得一誌足矣,而不求多,並且從未讓誌向離開自己,能一如既往的堅持,努力不懈的去踐行,不管身在何處,不管是富貴貧賤,「誌」仍然在在,就很「知足」。

  • 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為什麽「樂」,因為從未誌。
  • 能決定人幸福的,不在於你擁有了什麽東西,而是你的心裏懷揣的「誌」,從未遺失。
  • 這就是精神的力量,這就是長久的本質。知人而後能自知,勝人而後能自勝,知已後能立誌,能把「誌」當財富,矢誌不渝的去堅持、實踐,在不斷的迴圈往復中,其「道」生,肉生死,「道」不滅,「我」死之後,還有千千萬萬個我,這就是持續不斷的力量,天地萬物,生生不滅的本質。年年歲歲花相似,對於上帝來說,人的生生滅滅與花草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