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馬一浮先生:孔學與華嚴學其實無異,先儒只是不說

2024-02-29文化

馬一浮(1883—1967),為近代新儒家之奠基人,被學界尊為新儒家中最具傳統本色且承接宋明儒學最醇正的學者。其學術之體大思精,學問之淵深廣博,在當時的學界中已有盛譽。馬一浮對儒佛皆有甚深造詣,亦以佛學命家,後來成為弘一大師的李叔同的出家因緣,便頗受他的影響和促成。

就馬一浮傳世著作來看,所涉佛學範圍極廣,於傳統的各宗派皆有所造,尤以深通華嚴知名,時人謂之「深達華嚴旨趣」。——馬氏所提出的「六藝賅攝一切學術」,欲以儒家「六藝」來涵蓋古今中外一切學術的體系設想,便依據華嚴大師賢首法藏「小、始、終、頓、圓」的判教,將佛教亦納入儒家六藝的範疇。他認為,儒佛兩家「同本異跡」;由於一心之「本」無異,屬於「跡門」的經典著作若【詩】、【書】、【易】等則可融攝佛教的相應教理。……而關於【易】,馬氏則認為「自佛氏言之,則曰變易者其相也,不易者其性也。故【易】實攝佛氏圓頓教義。」——而「六藝」在馬一浮看來,復又可統攝於一心,他說「一切道術皆統攝於六藝,而六藝實統攝於一心,即一心之全體大用也」。這種「心生萬法」的理論模式,顯然頗可見華嚴「法界緣起」學說的影子。——關於儒家之心性學說可會通於華嚴法界,馬一浮亦曾明確指出:

學者須知,此實理者,無乎不在。不是離心而別有,所謂總賅萬有,不出一心。在華嚴以法界緣起不思議為宗,恰與此相應。

馬氏亦曾以華嚴四法界之說來解說其「六藝」體系,他指出:

佛氏華嚴宗有四法界之說: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 孔門六藝之學,實具此四法界。雖欲異之,而不可得,先儒只是不說耳。

馬一浮認為古今中外一切事事物物,皆備於理事的這四種關系中 ,「事物古今有變易,理則盡未來無變易,於事中見理,即是於變易中見不易。若舍理而言事,則是滯於偏曲,離事而言理,則是索之杳冥。須知一理該貫萬事,變易元是不易,始是聖人一貫之學」。

——姚彬彬【近現代新儒家的華嚴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