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他曾未上過戰場,卻寫出了一首經典的邊塞詩,激勵無數人投筆從戎

2024-06-16文化

後世有「詩必盛唐」的觀點,但若是沒有初唐那些詩人的探索和開拓,詩歌的盛世可能會晚到一些。

說起初唐的詩人,「初唐四傑」那是肯定繞不開的話題。

楊炯就是四傑之一。

楊炯,自幼便展現出聰敏博學的天賦,文采斐然,堪稱一代「神童」,十歲時便取得了待制弘文館的成就,已一只腳踏入了仕途。

初唐的詩壇有很多詩人,但當時整體詩風卻仍然沈浸在齊梁的流風余韻中,大部份詩人還是喜歡寫宮庭、應制等題材。

比如上官儀這位唐代詩歌史上首位以個人命名詩歌風格的詩人,他的「上官體」形式技巧和修辭之美雖好,但內容相對狹窄,色彩也過於濃艷,辭藻比較華靡。

「四傑」之一的楊炯就看不下去了,他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上猛烈地抨擊了上官體。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詩應該是自己誌向以及真情的流露,而不能過分關註聲律對偶,可你看看如今詩風,簡直就是 「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

為此他以以革除詩壇浮靡之習為己任,開拓了詩歌的內容題材,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與風格。

他甚至一生從未到過邊塞,卻能以剛建的筆鋒,昂揚的氣勢寫下一首經典的邊塞詩,激起了無數誌士的愛國熱情。

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西北邊境屢屢遭到吐蕃、突厥等外地侵擾,楊炯聽到後心中激憤不已,寫下一首千古名作【從軍行】。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一詩,描繪了一位書生士子聽聞家國有難,外地入侵,不禁心情激蕩,毅然決然投筆從戎,踏上為國征戰之路,參與沙場血戰的壯烈場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詩人開篇便以烽火連天、狼煙四起的畫面,渲染出邊關告急的緊張氛圍。

邊關告急的訊息一步步傳到了長安這座繁華之都,說明軍情很緊張,這也是為什麽書生聞訊會義憤填膺,滿腔熱血難以平息。

不平二字,盡顯其愛國之情,激憤之誌。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直接描繪出書生辭別朝廷,率領鐵騎奔赴前線的英勇形象。

這種跳躍式的創作手法,很好的表達出了戰事的緊急,根本不給你啰裏啰唆的時間。

而這裏牙璋作為兵符,象征著朝廷的權威;鳳闕則是宮殿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尊嚴。

主帥手持兵符,率領精銳之師,出征保衛家國,收復失地。一「辭」一「繞」,生動展現了將士們幹練利索、英勇善戰的風采。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這裏寫戰爭場面,不過這裏不是從正面著筆,而是以風雪交加的視覺、旗鼓喧天的聽覺入手,側面烘托出戰鬥的慘烈與艱苦。

那潔白的雪花被鮮血染紅,戰旗在風雪中搖曳,鼓聲、風聲、殺喊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驚心動魄的戰場畫卷。

詩人雖未直接描寫戰爭的殘酷,卻透過環境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戰爭的慘烈與無情。讀來仿佛看到了戰士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頂風冒雪,舍生忘死的奮勇殺敵的壯烈場景。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人以鏗鏘有力的筆觸,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誌。

他寧願在戰場上揮灑熱血,建功立業,也不願做一個碌碌無為的書生。

這種豪情壯誌,不僅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更彰顯了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與擔當。

整首詩的氛圍和詩人的情感表達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和條件的艱苦,但更明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自己應該毫不猶豫地走向戰場,為國效命。

這種精神,正是【從軍行】一詩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所在,是 華夏民族的最強音符之一。

這首詩氣概足以激蕩山河,雄渾之聲可震懾四方,打破了初唐宮體詩的輕浮與空洞,猶如一股激流奔騰向前,震撼人心,讓人感受到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是後來邊塞詩創作者的極佳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