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學走向形而上學的傾向

2024-09-08文化

文學發展了數千年,容易走向高深哲學的境地,最終走向形而上學。

通俗文學有著一定的故事情節,透過故事情節闡述一定的道理,可以讓人們沈浸其中。因為其具備通俗的內容,就沒必要走向高深哲學的境地,也沒必要強調形而上學的理想。即便通俗文學發展到現在,也仍然不會完全走向形而上學,但其中一定有一些社會意義,而不只是就事論事,更不是空談故事。嚴肅文學很容易走向形而上學的境地,超越哲學,弄得晦澀深奧,卻不一定讓讀者讀得懂。這樣的文學有存在的必要嗎?

當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論壇上不少作品都是這樣的。在古代,由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出現了專門的詩人。他們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甚至本身就是官員,寫出來的詩屬於高雅文學一類的,會在文人的圈子裏流傳,卻不會在民間流傳。雖然歷朝歷代的文壇以詩歌為主流,但老百姓是讀不懂詩歌的,因為老百姓大多都是農民,整天耕地,不讀書,不識字,只能聽評書,看戲曲,了解一下歷史故事,卻讀不懂文人雅士的詩歌,也看不懂小說原本。當時的小說並非只是在說故事,而是蘊含了一定的哲學道理。無論是【三國演義】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還是【西遊記】中孫悟空成長歷程預示的人性成長歷程,都在說明一定的哲學道理,並不是那麽淺薄。即便到了現在,一些網絡小說追求獵奇,追求刺激,也仍然會有一些道理夾雜其中,讓讀者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討論通俗文學只是在說一些通俗的故事,而沒有哲學道理,那麽這樣的故事就會走向淺薄,甚至無法流傳。引不起什麽轟動的效應。就好像中學生寫作文一定要賦予文章一定的意義一樣,寫通俗小說的作家,要讓自己的故事具備一定的社會意義,具備人生的指導意義,才讓小說變得深刻起來,而不會流於通俗的敘事。

高雅文學始終都是以詩詞為主流,到了明清時期才有了繁榮的小說。到現在,小說成為文壇的主流文體,卻不是那麽容易讀懂的。尤其是被稱為高雅文學的小說代表作很容易超越哲學,進入到形而上學的地步。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寂】【愛在瘟疫蔓延時】【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等並非在單純地敘述一件事,而是引入了人生哲學的觀點,甚至在敘述的過程中直接帶有哲學意義,算是一種帶著讀者思考的問題的文體。把這樣的小說當成哲學著作來看,未嘗不可。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審判】融合了荒誕、陰冷、沈悶、模糊的特色,還有點啰嗦。其中預示了一定的哲學道理,甚至完全是一種哲學上的虛構,為了實作某種哲學理念,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創作。至於荒誕派,黑色幽默派等派別的創作,也是依照自己的哲學認識來完成的,而不僅僅在敘述一些故事。

一些中國的作家模仿外國的文學創作風格,引入了哲學的思辨色彩,讓作品變得有一些哲學意味,甚至走向了形而上學的境地。而越是這樣的作家寫出的作品,就越容易獲得世界文學獎評委的青睞。他們似乎要化繁為簡,把繁雜冗長的故事縮短,力求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帶有很強的哲學思辨色彩,卻往往墜入自己編織的語言陷阱,不能自拔。但這種邏輯思維並非胡亂拼湊,也並非毫無根據,而是有內在緊密的聯系,甚至不可推翻。越是這樣越能顯出文學的哲學思辨色彩,越能顯出形而上學的高深境地。即便很多讀者讀不懂,也無關緊要,並不影響作家寫作,也不影響他們的作品發行。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名氣,甚至被國際文學獎提名,而且被公認為寫得最好,卻不一定擁有廣大的讀者。文學是哲學和美學的孩子,深刻的作家傾向於哲學境地,但並不是沒有顯示美學,而是透過語言構築文學內部的美學殿堂,讓思維的美麗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不僅僅在敘述一個故事。

有讀者認為,文學走向形而上學的傾向是誤入歧途。因為文學給人帶來了語言、思維的美麗,還有想象境界的美麗,卻不僅僅在宣揚某種哲學理念。可是,文學失去了哲學理念,就會變成俗不可耐的東西,而不再吸引人了。那麽,在嚴肅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文學要實作一定意義上的變革,要創新求發展,就不能只是搞語言上的創新,而是要搞思維上的創新,搞哲學思辨意義上的創新。即便一些作家寫的作品讓人讀不懂,也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因為這種創新性的作品已經實作了一定的哲學意義,也讓很多讀者領悟到文學的博大與高深。世界級的文學作品,大多走上了形而上學的境地,用哲學與引導著人們。如此一來,所謂的嚴肅文學就會走向形而上學的境地,會用哲學思辨意義體現文學的魅力,也會讓讀者跟著作品思考,即便讀者讀不懂,也沒什麽關系,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突然懂得,會感覺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由此來看,文學走向形而上學的傾向並非完全是壞事,很有可能會出現世界級的文學大家,出現流傳久遠的文學經典。在喧囂和浮躁的文壇,能夠出現形而上學境地的文學作品,實屬不易,應該珍惜,但同時要防止進入瘋癲的狀態以及胡言亂語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