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直播帶貨改變傳統,濰坊臨朐技藝傳承人劉嶽清將手工箅子推向全國

2024-10-01文化

「家人們,我手裏拿的是盛水餃用的傳統手工箅子,熟水餃放在上面不會粘也不會坨,還易清洗,它是用高粱桿純手工縫制而成,做工細致、密實……」

近日,在濰坊臨朐冶源街道平安峪村直播現場,手工箅子技藝傳承人劉嶽清正化身「主播」,向全國網友推介傳統手工‘家什’。

每天登入網上商城查詢訂單,在直播平台進行直播,已成為冶源街道平安峪村劉嶽清的生活日常。自從他的手工箅子申遺成功後,他便積極參與各類非遺文化趕大集、非遺產品進景區等活動,手工箅子身價大增。

初見劉嶽清,他黝黑的皮膚、爽朗的笑聲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嶽清操著一口略帶鄉音的普通話,帶領我們來到展示廳。「這個是元寶箅子,做成元寶形有聚財的意思。這個是水餃箅子,用來盛水餃很好用。這個是我發明的箅子鐘表,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這些細致的手工編織箅子、籃子,仿佛一件件代表中國農村文化的精美藝術品,讓人幾乎忘記了這些東西的原本用途。

很難想象,眼前這個性格豪爽的山東大漢在22歲青春正好年華之時經歷了一場難以磨滅的傷痛,不慎造成雙手殘疾,失去勞動能力。

這時,沂蒙山區人的老手藝給了他生計,也給了他技藝傳承的決心,「老一輩的手藝,不能到我這裏失傳了。我得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還要越做越好。」劉嶽清回憶道。

2018年,劉嶽清建立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從事傳統手工制品加工。

手工箅子看似好做,但想要做好卻不容易。據劉嶽清介紹,制作手工箅子要經過選、折、剪、割、縫等多個步驟,每一步都要精準小心,而其中最重要一點是要用好力。右手受傷的劉嶽清起初制作起箅子來並沒有那麽靈活,但他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一有時間就去做、去練,手指磨出泡也成了家常便飯。

久而久之,他不僅可以靈活自如地控制力度,制作的箅子也不失為佳品。

但在劉嶽清看來,手工箅子的傳承之路目前面臨一大難題:在快節奏的當下,怎樣讓這個非遺專案傳承下去。

想讓老手藝重新煥發光彩,劉嶽清深知除了技術之外,更需要一份匠心精神和獨特的創意。「過去箅子制作全靠經驗,現在要透過文創開發的方式,給傳統的手工箅子註入時尚文化元素,讓傳承非遺手藝走進人們的新生活。」劉嶽清坦言。

就在這時,臨朐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以冶源街道為示範點,探索非遺創意、傳承、開發、培訓、銷售模式,逐步在全縣推廣。劉嶽清依托當地政府,多次參加公益展會,產品深受歡迎。他借助臨朐確立的「非遺+文創手造」「非遺+電商」等模式,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透過直播帶貨、抖音電商銷售產品,產品價格也不斷上漲。

不僅如此,劉嶽清積極帶動鄉村們致富。四鄰八舍都在他的加工廠裏領手工活兒幹,日子也是越過越好。石灣崖村的加工戶倪香遠就對現在的「兼職」非常滿意:「我在家一天能編三四十個箅子,在家門口就賺到了錢。」

在加工廠,劉嶽清拿出一個精致的玉米皮蒲團,這是他準備開發的新產品之一。「放在家裏的地毯上,美觀又實用,不少人想讓我批次生產,我覺得有市場。」劉嶽清說。

每一份堅持得到的回報,每一份努力見到的成效,都讓劉嶽清更加堅定地要傳承好手工箅子這門技藝。打造品牌,宣傳特色,滿懷憧憬,傳承手工箅子,劉嶽清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