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這類孩子小學成績一般,但後勁遠超同齡人!從一個細節就能看出來

2024-06-21文化

姐妹們,上期我們「100 種職業,100 種育兒」專欄請了新媒體主編叉姐來分享怎麽教孩子寫作文,文中她提到 「不雞寫作,只雞閱讀」 ,大家也因此有了很多疑問——

「怎麽引導孩子愛上閱讀」、「閱讀量要怎麽攢、攢多少」、「散文精讀具體怎麽做」、「只愛看漫畫怎麽辦」……

正好,叉姐多年堅持親子閱讀,也一直在做童書選品的工作,今天就繼續和大家分享她是怎麽「雞閱讀」的。

我剛讀完【我在上東區做家教】, 作者本科哈佛、一路讀到心理學博士 ,然後在紐約上東區給頂級富豪家庭做家教。她教的是閱讀課,收費每小時 175 美元,還有很多家長建議她早該漲價了。

這些「卷」在雲端的孩子,往往有兩名家教,一名輔導 SAT 或 CAT(俗稱美國高考),另一個就是教閱讀。

看來, 閱讀確實是最核心的學習能力, 以及,全世界的孩子都有「不愛讀」和「不會讀」的問題。

孩子不愛讀怎麽辦?

有句話說,「不愛讀書的父母,養不出愛讀書的孩子」,這其實對父母挺不公平的。

我認識一對夫婦,哲學博士+文學碩士的雙浙大組合,家裏大書墻頂天立地,人家也吐槽,小孩只會在磨蹭著不肯睡覺的時候才看書。

說句大實話, 今天的孩子,要不是實在無聊,是不會拿起書的。

家長無法把孩子的頭摁進書裏,只能提供前提: 夠多書,夠無聊

「夠多書」是有標準的,閱讀推廣人公認,家裏藏書超過 200 本,孩子更大概率愛上閱讀。

我看過一個調查,有多年教齡的老師們家裏都未必有這個藏書量。也就是說,如果家裏有 200 本書,好賴咱也算個「文化人」了。

我自己愛買書,家裏每個角落都在堆書,也不斷帶樣書回家給孩子試讀,沒有這個便利的家庭,可以用好圖書館、經常帶娃逛逛書店,讓書當個隨時可以消遣的「備胎」。

確實是備胎,有手機可以玩的時候,再愛看書的孩子也抵擋不了誘惑。

所以,更難的是「夠無聊」。

本來,看書就是一件需要「定力」的事兒,電子產品刺激的是多巴胺,而讀書的快樂來自內啡肽——它來得緩慢、綿長,最重要的,是要先忍耐、付出。

除了管控螢幕時間,家長還要管住自己別把孩子的日程排太滿。

我能「雞閱讀」,也是因為我只雞閱讀——平時只要求完成作業,他才能在睡前安靜看會兒書;周日我們會留出一個完整的上午,悠閑地吃完早飯,看各自的書。

閱讀應該是孩子足夠無聊時給自己找的「消遣」,而不是家長布置的「任務」。

什麽是真正的閱讀習慣?

每次聊閱讀,家長們都有幾個高頻提問:

只愛聽書怎麽辦?只看漫畫書怎麽辦?只愛聽家長讀不願意自己讀怎麽辦?

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是對「閱讀習慣」的焦慮。而我也想問一個更底層的問題, 你和孩子,能不能一起過一點「精神生活」呢?

在我看來, 閱讀的本質是輸入, 它構築的是現實之外的「精神世界」。討論新聞、看紀錄片、聽故事,這些都是「泛閱讀」,會變成滋養和網絡,讓孩子有更多的路徑進入書本。

我兒子也愛看漫畫書,最近看【工作細胞】,癡迷紅血球、T 細胞、免疫球蛋白這些概念。

那天,我意外得知高中同學罹患乳癌的訊息,正在感嘆,他就問我「癌癥的確切定義是什麽?」

百度百科上的回答滿足不了他,我給他拿了一本【牛津通識讀本:癌癥】,他努力看了好一陣,告訴我書裏還是沒有答案。

而我只能告訴他:那就看下一本。

生活中,處處都是閱讀的入口,真正的閱讀習慣,就是當孩子有好奇、有困惑的時候,知道可以向書中求,唯獨如此,他才能終其一生,一次次回到書籍的懷抱。

幾個技術性解答

→散文閱讀

方法很簡單: 圈出好詞、劃出好句,有感而發做批註。 我鼓勵孩子大膽把書「弄臟」,因為讀者和作者是平等的。

切記,對文本的理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要接受孩子的標註可能是「你個老 6」,或者「太無聊了」,當他寫下這些的時候,也是在和作者發生連線。

文末還有幾個小模組,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方法提煉,我們會做一些簡單的討論。

我也帶他上過三五鋤的線上精讀體驗課,用的是吉米哈利的【萬物有靈且美】,一堂課花 50 分鐘讀一篇散文,老師帶著四五個孩子,讀一段、聊一段,每個孩子都從自己的角度發散地聊。

所以, 精讀沒有嚴格的範式,重點一是吃透文本,二是做深度思考和討論。

孩子愛看的是「真人說真話」,大散文家們都有這個特質,要相信真誠的靈魂最能走近孩子。如果你家裏有任何一本 汪曾祺、老舍、李娟、史鐵生 的散文,都適合給孩子做精讀。

→親子閱讀

市面上有一些販賣焦慮的說法,比如孩子到了幾歲就不該再做親子閱讀了,我是半點不信的。

我兒子四年級,親子閱讀確實越來越少,但我還在做,原因很簡單:我願意。

過去一年裏,我給他讀過【不老泉】、【湯姆的午夜花園】、【借東西的小人】,都是我自己先享受其中的兒童文學。

最近,我會拉著他一起翻幾頁【念樓學短】,現實的考慮當然是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文言文蠻吃力的,需要一些積累。

當孩子需要一些動力進入某類書時,爸媽為他讀就是最好的動力。

→非虛構閱讀

非虛構閱讀的概念這幾年很紅, 簡單說,文學類是虛構閱讀,其它的科普、紀實、學科類都算非虛構閱讀。

國家圖書館的兒童閱讀指導班上就提到過,美國學校鼓勵孩子做虛構和非虛構的 1:1 配比閱讀。

比如我兒子喜歡看太空科普,也喜歡看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就是不錯的配比。

上次去醫院查視力,他看到有個「冷凍治療室」的指示牌,纏著我問個不停。我們開始查資料,從液氮冷凍治療一直看到了冷凍人的新聞,他非常驚訝地說:「我還以為科幻小說裏才有人體冷凍呢。」

然後他開始思考:「這會有倫理問題嗎?」

這就是我很喜歡的跨學科視角,虛構和非虛構的碰撞,已經讓他能更廣闊地看問題。 這樣的孩子,即便小時候 成績一般,也不必擔心後勁不足吧?

其實,從頂級富豪到平凡如我們,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卻又不知道該怎麽做。

雞閱讀能給孩子光明的未來嗎?我不知道。

每個人做選擇,都是基於個體的認知和生命體驗, 我會這樣重視閱讀,只是因為閱讀是我所知的,全天下最好的事情。

至少,一個愛閱讀的孩子,情緒平糊、目光清澈,這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