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儒家之經典,儒學之大宗。然而通篇讀後,總感覺孔子的言論或者孔門的言論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
竊以為這正好說明了人世間萬事萬物本身就是矛盾的,歸納總結,要言不煩,也論證不了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後世袞袞大家如董仲舒、王充、陸九淵、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王陽明、顧憲成、顧炎武、梁漱溟、錢穆,層層代代,理學心學,註釋註義,無外乎一方面詮解孔門儒學之萬全,一方面分解孔門言論之謬誤。
可謂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就儒學經二千余年的推崇流傳及與之相關的理論創新,其對中國人人心、人性與為人處世或顯或隱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然而又可謂:"論語傳千年,一言以蔽之,治人治世之需要爾。"理論永遠是為現實需要服務的。任何的理論體系,在嚴謹治學者、反對者或者不以為然者的眼裏,都會有漏洞。所以這個世界才有爭吵、爭論、鬥爭、戰爭。
人總是要維護與自己利益相關的言論及其指導下產生的行動。作為個體,人一輩子總是要分層次解決三種關系:人和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己內心的關系。人,是最特殊的動物。人心,是最難服侍和規制的器官。人的管理與國的治理,是比一切高深的科技創新創造更難的藝術行為。從個體到團體,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際,從世界到宇宙,從宇宙到未知卻可想象的範圍,一切的一切,本質上一樣繁復無匹。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封建者的異想天開,是投機者的異想天開。而今我謂論語,不要這些自相矛盾,每個人都會對另一個人潛意識作出評價,不一定對,不一定錯,不一定客觀,不一定全面,己所不欲,勿於施人。也許,只能安得倚床抽剪刀,把汝裁為三截,一截欣賞,一截擯棄,一截還孔老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