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從未見過這麽長、這麽復雜的「者」字句

2024-06-20文化

本文適合真正喜歡文言文,並且具備一定思辨能力的人讀,不喜勿噴,但極其歡迎您發表自己的思考意見。

這兩天一直在讀【樂毅報燕王書】。

因為卡在「遺令詔後嗣之余義」這一句,進度等於零,無有寸進之功。

有讀者留言,提醒我,這一段有可能是句子結構沒有理順,從而導致難以理解。

我試著再作一次努力,看看能否得到徹底的解讀。

原文: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余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一、這一段的句子結構到底是怎樣的?

有讀者提示我,可以從「者」字句來理解。

他說, 整個這一段「若...者」是一個完整的「者」字句。

此前,我認為這個「者」字句是「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其中的「所以」表原因或表方法,而「者」字所指與「所以」相同,只需要譯「所以」和「者」中的一個就可以。

經他提醒,我去檢索「若…者」這個句式。

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P266註:

若…者,用以引出陳述的物件,相當於「象…這樣的(人或物)」、「至於…」。

再查虛詞詞典, 「若」確實可以作為連詞,在說完一事又另說一事時用它,表他轉關系,相當於「至於」。 這和我最初的理解一致。

坊間諸古文觀止版本,大多訓此處的「若」作副詞「像」,或視若無睹,但「若先王之抱怨雪恥」中的「之」明顯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而不是像有些版本那樣,把此處的「之」譯成「這樣的」。

這個如此之長的「者」字句,是否真的成立呢?

二、前三句的關系

在「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這三句中,有讀者留言說,「蓄積」的後面應該是句號,對也不對呢?

這三句的解法,似乎也是存在爭議的。

1、有沒有可能是「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先王之)夷萬乘之強國,(先王之)收八百歲之蓄積」呢?

這種理解,是把「報怨雪恥」和「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看成是並列關系。

2、也有可能是,先王的「報怨雪恥」,指的就是「夷萬乘之強國」和「收八百歲之蓄積」。

我個人傾向於燕昭王的報怨雪恥就是指夷平齊國,沒收齊國財物。

三、「及至棄群臣之日」的「及」字

此前,我一直認為「及至」就是「等到」。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一大段的話看成是一個「者」字句,那麽,此處的「及」就有可能是連詞「以及」的意思。

即,整個「者」字句,前半段說報怨雪恥的事,加一個「及」,連線後半段的燕昭王托孤事。

四、「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的「所以」

此前,我一直認為這一句中的「所以」和「者」是表原因的,但既然「者」變成了這一大段的「者」字結構,那麽「所以」有可能是指方法,而不是指原因。

五、「遺令詔後嗣之余義」的「余義」

此前,我傾向於認同汪貞幹的訓釋,即把「余義」理解成「深遠意義」,但這個「深遠意義」又是如何和後面的「延及萌隸」聯系上呢?這裏面的銜接仍然不好。

於是,我又去仔細檢索「余」和「義」, 發現「余」有「久」義,而「義」有「利益」、「功用」義。

因此,「余義」有沒有可能是指「長久的功用」呢?

綜合以上分析,我試著把這一段轉譯如下:

原文: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余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試譯: 至於先王的報仇雪恨,踏平萬輛戰車的強國,沒收(齊國)八百年積聚的財物,以及(先王)到了拋棄群臣離世的時候,(他)留下的教令告誡繼位太子具有長久的功用,執掌政事承擔事務的大臣,能夠遵循法律政令、順服庶出子弟的方法,延伸到了百姓,(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世。

諸葛亮說: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我想套用孔明的話說:我從未見過如此文縐縐的軍人!我也從未見過這麽長的「者」字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