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籍【函宇通】釋讀11【諸天位分恒論2】—打破偽史論新救命稻草

2024-03-07文化

其附日東行,每年一周者,二動也。本星所麗之天,常東旋也,而其或南或北,遲疾非常者,又一動也。則本星在所麗之天,如循圈然。(它們依附太陽向東執行,每年一周,這是第二種運動方式。這些行星所依附的天,總是向東旋轉,但是有時靠南有時靠北,或快或慢不一定,這是第三種運動方式。也就是說行星所附著的天,也是在迴圈運動。)

故於其一時而有數動,則知其有天以牽屬之。月亦若是矣,而火土諸星,可例推矣。惟日循黃道右旋,一日一度,無南北之差,又無遲速之異。(所以它們一個時間點上有多種運動方式,就知道它們受到不同天的牽制。月亮也是這樣,其他行星也是這樣推測出來。只有太陽是沿著黃道向右旋轉,一天一度,沒有南方北方的差異,也沒有或快或慢的變化。)

或者疑是自運乎?曰:非也。日之有天,更易明也。夫日平行,日一度,一歲三百六十五度。自春分至秋分,半歲宜行一百八十二度半。半周天。自秋分至春分,宜亦然。(有的人懷疑是太陽自己在執行麽?答:不是的。太陽有它的天層,更容易就明白。說到太陽的執行,一天執行一度,一年365度。從春分到秋分,半年時間應該走182.5度,半個周天。從秋分到春分,也應當是這樣子。)

乃大統歷,太陽自春分至秋分,有空度,恒多八日,自秋分至春分,有隔度,恒少八日。春秋分者,赤道黃道之交,天之一半也,而日行有多寡,何居乎?(根據【大統歷】,太陽從春分到秋分,有「空度」,總是多八天;從秋分到春分,有「隔度」,總是少八天。春秋之分,就是赤道和黃道相交的時候,處於天的一半。然而太陽的執行有多有少,為什麽呢?)

蓋二分之界限,乃地心與一日量周左旋最健之宗動天,平中對心處。而日天之心,則與左旋天之心不對,每過北八度。(大概春秋二分的界限,是地心和一天旋轉一圈向左旋轉最有力的宗動天之間,平中相對的地方。然而太陽天的中心,與左旋天的中心並不正對,每次偏北8度。)

故春分至秋分,必遲數日乃可及。秋分至春分,必早數日乃無過也。此義雖星官歷士,鮮有明其解者,不但此也。(因此春分到秋分,一定會晚幾天才會達到。秋分到春分,一定會早幾天才不會錯過。這個含義即使是專門的天文學家,也很少有人明白,也不僅是這一點啊。)

余嘗在京師與欽天監官周子愚論歲差之理。彼但拘世儒腐說以答,曰:天老日行遲,陽漸衰故也。真可一笑。(我曾經在京師和擔任欽天監官職的周子愚討論歲差的原理。他只是固守著古代學者陳舊的學說來回答,說:天老了,太陽走得慢了,陽氣衰弱造成的。真是可笑。)

二至二分,乃黃道四分平等定限。日不到那限上,自然不分不至。如何說得天老陽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黃道四平分的標誌點。太陽走不那位置上,自然不會出現分至的現象。怎麽能說天衰老,陽氣減弱呢?)

中國遠端考古學家

實列宿天漸漸過東,如堯時虛宿在冬至限上者,今已東移六十度,冬至限恰直箕四。(本質上是恒星天慢慢地向東執行,像堯帝時代虛宿位置在冬至點上,現在已經向動移動了60度,冬至點到了箕宿的四度上。)

若從堯歷行,算至二萬五千年,仍舊在虛宿冬至矣。此實燦然可據,非如宋儒之猜忖也。(假如根據堯帝時歷法,計算到二萬五千年以後,冬至點仍舊在虛宿之中,這實際是很顯然的,並不像宋代學者猜測的那樣。)

竊意天之層數,在剛柔虛實之外,別有玄際。剛柔虛實,落在五行氣質上,天非五行而生五行,豈復與五行同其氣質?(我猜測天的層數,除了剛柔虛實的性質外,還有別的性質。剛柔虛實這些性質,體現在五行的特點上。天並不是五行,卻生出了五行的特點,難道還會和五行一樣的性質麽?)

其層數亦別有玄際,不如世間棚樓漫閣。試看溫際冷際,原無物隔,溫者自溫,冷者自冷,可以類推。(天的層數也應該有別的機制。並不像人世間的亭台樓閣那樣。大家想一想熱與冷這兩種性質。本來沒有什麽事物阻隔,可是熱的就熱,冷的就冷。可以根據這樣的道理來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