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海市浦東區三林老街人流如織。14:00,綿延數百米的民俗文化行街隊伍沿著老街自北向南緩緩行來,吸引市民遊客紛紛駐足。
婚嫁習俗、旗袍秀、老上海叫賣、腰鼓、標布、高蹺、雜技、「鷸蚌相爭」「蝦兵蟹將」……行街隊伍融合了神話傳說、地方民俗、傳統非遺等多方面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壓軸出場的是一條金色的巨龍。鑼鼓樂點響起,聲聲激昂,巨龍在龍獅隊隊員精湛的操控下在老街上翻轉騰挪,把古鎮的節日氛圍烘托到高潮。
熱鬧的三林老街
行街隊伍中的婚俗展示
4月20日,2024年第十一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活動在三林老街拉開帷幕。
「三林塘聖堂廟會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的農歷三月半廟會,綿延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市級非遺三林塘聖堂廟會代表性傳承人張開華說。
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是上海為數不多的大型民俗廟會活動,每年在三林鎮舉辦,2012年升級為上海民俗文化節,是聚上海民俗、匯長三角文化交流的一道城市文化風景,2013年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節舉辦十屆以來,累計吸引了350多萬市民走進三林。
張開華介紹,從前廟會是當地居民祈福集會,互通有無、交換農產品的地方,如今古鎮被城市包圍,身邊是白墻黛瓦,石橋映水的古韻,擡眼就能看到高樓大廈,廟會定位也轉變為「都市型文化廟會」。除了民俗文化行街之外,本次三林塘聖堂廟會還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華服秀、吉祥物小福龍出巡、非遺文化展示、龍舟表演、廟會市集等等。
行街隊伍中的三林舞龍
行街隊伍中的魚燈
農歷三月十五這一天,被稱為「三月半」,是傳統民間節日,「三月十五麥地淋,夏季遍地收黃金」,人們往往在這一天外出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三林地區有「三月半,上聖堂」之諺,清末三林文人陳師鹹【西林商家月令竹枝詞】中「團箕箬墊如山積,路滿遊人軋不開」記載了聖堂廟會的盛況,廟會也被三林地區的文人雅士稱為「三林芳春十景」之一。三林鎮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舞龍)」和「中國龍獅運動之鄉」,舞龍舞獅等民間習俗的繁盛也都與聖堂廟會的興盛有關。
今年三月半是公歷4月23日,延續傳統民間習俗,第十一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將在這一天舉行開幕式,並進行傳統祈福儀式。屆時,前灘31演藝中心將舉行開幕式劇場秀,帶領大家穿梭時光隧道,領略三林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
華服愛好者「華服秀」
廟會市集因廟會而興盛。民國【三林鄉誌殘稿】中描繪了「三月半」廟會期間的「廟市」景觀:「院前夾道,紛設竹木農器攤,貨如山積,鄉人爭購,負荷而歸。」今年的民俗文化節場地由以往主要集中在三林老街,改為分散在三林老街、前灘31、新東裏、新東裏北側廟會市集及明通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多點舉行。「我們總結歷屆經驗,在今年活動場地安排上,采用多點布局,既可以避免人流過於集中,也可以讓市民領略三林乃至浦東新區更多的地標風景,在傳統與現代融合中領略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三林鎮文化活動中心主任唐崢華介紹。
廟會市集上的演出
「三林小夥愛舞龍,三林姑娘善刺繡」,看完舞龍舞獅,遊客還可以來到廟會市集,體驗三林刺繡、瓷刻等三林及上海的非遺專案,這裏不僅有傳統美食、品牌餐飲、非遺體驗,還有專場演出、潮流舞蹈、音樂轟趴等專案,讓市民感受民俗文化的多元層次及現代與傳統相融合的魅力。
三林老街裏藏著濃油赤醬的本幫菜,享譽滬上。三林人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形成了本幫餐飲文化的習慣。清末民初,一批身懷精湛烹飪技藝的三林廚師紛紛搶灘上海,開設本幫菜館,最為著名的是三林本幫菜創始人、上海德興館創始人之一李林根。老街上李林根之孫、李伯榮之子李明福的三林本幫館裏,經典的本幫菜扣三絲曾經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本屆民俗文化節三林文化地圖小程式中,專設美食地圖板塊,供遊客「按圖索驥」。26日,明通文化創意產業園中還將舉辦民間廚神大賽,為市民提供廚藝展示平台,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三林本幫菜的魅力。
「每年一過完年就有人來問我,你們今年的民俗文化節什麽時候開啊?在哪裏開?」張開華笑著說。作為從聖堂廟會到上海民俗文化節的見證者,他經歷了這一民俗活動的升級叠代。如今古鎮廟會從當地人自娛自樂的活動演變為豐富多彩的集民俗非遺於一體的節慶活動。今年三林鎮的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上海民俗文化節上都有展示。主辦方還在傳統民俗文化中融入時尚因素。市民在觀賞龍舟表演時,也能體驗獨木舟;在欣賞各劇種戲曲表演時,也能聽到爵士樂、國風民謠,看到國風街舞;幾個市集既有非遺,也有時尚文創……
2024年第十一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電子導覽圖
「我們的民俗文化融於時代,碰撞出新的火花,散發出濃濃的煙火味。」張開華感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域民俗在當代生活中活態傳承,「在三林塘聖堂廟會上,我們不斷加入民俗非遺內容,啟用民俗文化,讓當代人感受民俗生活的魅力,讓我們的文化在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