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關雲長義釋:也談關羽李存葆的東方之神】

2024-03-29文化

關雲長解讀曹操(資料圖)

本文節選自【書屋】2003年第11期,原標題:【也談關羽】

李存保的【東方之神】(發表於2002年【十月】第四期)被作者本人稱為紀實文學(見【中篇小說選】2002年第六期附上作者對該作品的創作評語) )。 讀完這部「紀實文學」,我覺得它名不副實。 如果可以開個玩笑的話,我寧願稱之為「紀實文學」:這部作品中記錄的大部份不是史實,而是虛構的; 形式看似註重歷史研究,實際上主要以小說、民間傳說、故事為主; 該作品文學性並不強,多是基於【紀虛】的政治討論。

談及關羽與三國,陳壽的【三國誌】應該是最重要的史料。 但李存保的【東神】(以下簡稱李文)卻說陳壽是「曹氏的堅定擁護者」,因為他的父親在寫【三國誌】時曾受過諸葛亮的折磨,夾雜著個人恩怨。 。 【關羽傳】中「墨惜如金,字晶瑩剔透,卻字跡不清」。

陳壽修改【三國誌】時,確實將曹魏視為正統,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支持曹魏,而是因為他是西晉的大臣。 西晉繼承了曹魏,所以他在編史書的時候,不得不以曹魏為正統。 如果一定要說他支持誰,只能說他支持司馬氏的西晉王朝,與曹魏沒有任何關系。

從相關史實來看,陳壽不得不以曹魏為正統; 作為蜀漢前朝官員,他在思想感情上更傾向於蜀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可以說是「劉派的堅定支持者」。 他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三國】,以表明魏、蜀、吳三個國家是平等的。 在材料的選取上,他並沒有記錄曹丕稱帝時百余名官員勸曹丕進、稱贊其德行的話。 劉備稱漢中王稱帝時,群臣的請辭、勉勵、警告之辭,他並沒有記載。 斯先生的著述宏大而特殊,可以說明他的真實傾向。 〔1〕

陳壽說他的父親在寫歷史的時候夾雜著個人恩怨,因為他的父親受到了諸葛亮的折磨,這也是沒有根據的。 北魏以來,不少學者為陳壽辯護。 主要史實是西晉時期陳壽編撰了【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呈獻朝廷,並制成表,其中對諸葛亮給予了公正的評價。 清代學者王明升綜合了朱彜尊、杭世鈞的理論並加以闡述和補充,指出:「(陳)壽入晉後,著有【(諸葛)亮集】」,列在名單上,他還推薦了。這本傳記附有目錄,他還送出了書面陳述,這在歷史學家中是史無前例的。他非常尊重(諸葛)亮。註釋上反復說懲罰賞賜也是值得的,所以他不能責怪他的父親有罪。」 另外兩位清代學者錢大信和趙翼也指出,陳壽是蜀漢人物中最尊敬諸葛亮的人,並且不遺余力地贊揚他。 所謂因個人不滿而貶低諸葛亮的言論,是無知的。 〔2〕

從這一點來看,陳壽作為編史者的職業道德是好的; 他的【三國誌】被歷代歷史學家公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三國史書,堪稱「好史」。 想要探究一個真實的關羽,首先要從【三國誌】中尋找史實。 但李文卻說,由於政治態度和個人恩怨,陳壽寫【關羽傳】時,「惜墨如金,字眼奪目,不清不楚」。 這種評價也是毫無根據的。 李文比較了【武帝(曹操)列傳】和【關羽傳】的篇幅,一個是「千余字」,一個是不到千字,以證明自己的論點,但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曹操是正統的開國皇帝(所以他的傳記不叫【武帝傳】而是【武帝實錄】,以示他與部下的區別)。 按照歷史學家的慣例,他的傳記應該是最大的。 劉備和孫權雖然不是正統,但他們仍然是皇帝,陳壽也給了他們更大的空間。 至於三國大臣的傳記,篇幅比帝王的傳記小得多,而且大多是由幾部傳記合為一部傳記。 【關羽傳】繼【蜀記】【諸葛亮傳】之後,為關、張、馬、黃、趙五合傳之首。 應該說是合適的,也符合關羽在蜀國的地位。 如果一定要比較字數的話,那只能把【關羽傳】和曹魏將領傳記進行比較了。 陳壽並沒有偏袒一方的傾向。

李文說關羽「逃涿州失敗」,陳壽只寫了這五個字,並對其原因「保密」。 李文證實原因是「只是殺人」。 他講述了民間傳說中五個版本的故事之一,然後將此視為不可動搖的事實:「是關羽揮刀為民殺戮,奠定了武俠人格建設的第一塊基石。」聖人關羽。然而,這本應是【關羽傳】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卻被陳壽先生‘腐蝕’了。」

我想知道這個腐敗理論從何而來? 如果李文能在其他史籍中找出關羽殺人正義的事實,他也可以說陳壽是腐敗的。 然而,他在其他史籍中卻找不到任何事實,只列出了民間傳說。 而民間傳說並不能算是確定的歷史事實。 怎麽能說陳壽腐敗呢? 可以說陳壽腐敗,但怎麽能說他故意隱瞞呢?

在我看來,陳壽確實不知道關羽「逃往涿州」的原因。 如果他不知道,他就是不知道。 他無法彌補。 正如李文所引,【關羽傳】詳細描述了關羽「刮骨解毒」的硬漢形象。 像這樣的小事都會詳細報道。 如果關羽確實是「殺人不眨眼」的英雄,那麽陳壽為何要貪汙呢? 為什麽他需要「保守秘密」?

由此看來,李文嘉賦予武勝關羽人格建設的第一塊基石沒有史實依據,實際上並不存在。

李文說曹操「貪」。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關羽在這方面的實力恐怕並不比曹操遜色,只是沒有曹操強大,與他也沒有什麽關系。 由此看來,關羽投降曹操後,如果曹操真的賜給他十個美女,我不敢保證關羽不接受、不享受。 【三國演義】在這方面極大地美化了關羽,與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不符。

||

對於「桃源三兄弟」,李文一方面承認正史中沒有出現過,但另一方面他表示,經過考證,這個故事是可信的,即與正史相符。史實。 他列舉了兩個理由,在我看來,這兩個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關羽傳】中關羽對張遼說:「我深知曹公待我有恩,但我受了劉將軍大恩,誓死不休。它。」 根據這句話,李文得出結論:「這足以說明,劉、關、張三人曾按民間習俗舉行結誓儀式,立下‘不求同生,但願同死’等誓言。」 ’在天空之前。」

只要我們仔細思考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它不足以表明李文所得出的任何結論:第一,這裏沒有任何關於張飛的事情,因為沒有提到他;第二,這裏沒有任何關於張飛的事情,因為沒有提到他; 其次,這只能說明關羽是劉備麾下的。 他發誓要以同歸於盡的方式來報恩,這與山盟海誓無關。

其次,李溫認為,更能印證宣誓說的證據是劉備伐吳。 李文稱劉備一向聽從諸葛亮的勸告,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執意攻打吳國。 這是因為他想為關羽報仇,因為他有「桃源結義」。 諸葛亮勸劉備放棄攻吳。 無論是【先夫傳】還是【諸葛亮傳】都沒有記載。 我不知道李文的說法有何依據? 恐怕是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但【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書,而是小說,不夠靠譜。

李溫還說,劉備伐吳時已經即位,親自出征,為將軍報仇。 如果他和關羽沒有結拜為兄弟,很難理解國家、家庭、情感、原則、自我、他人的關系。 這個理由其實預設了劉備親征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這個假設的基礎是什麽? 劉備攻吳,主要是失去了荊州的戰略位置,想要奪回。 不管關羽是否被殺,這一戰恐怕都會打。 這裏還有一個可以反駁李問的證據:據【先主傳】記載,劉備在白帝城戰敗後,孫權主動派使者求和,劉備同意了。 如果劉備真如李問所說,一心要為關羽報仇,寧可棄國、棄家、棄命,他也不會同意和解,一定會與對方殊死搏鬥。 劉備沒有這樣做,這說明他畢竟還是一個政治家,帝國征伐的目的是為了實際的政治利益,而不是為了一時興起。

李文說,張飛「聞二弟死訊,痛哭流涕,心碎不已,日夜酗酒,憤怒鞭打部下,還沒來得及出征,張達就被殺了」。而範姜則被部下所殺。」 這些情節完全是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張飛傳】對此事只有兩句話:「先主伐吳時,飛蕩率領萬軍,從閬中聚於江州。攻前,張達、範羌被殺」。 」他的部下,帶著他們的頭,順流而下,奔向孫權。」 張飛被部下殺死。 這是唯一的事實。 其余的都是小說家的杜撰或者想象,與為「二哥」報仇的事情沒有任何聯系。

總之,沒有歷史事實證明李文所說的「人類友誼最經典的詮釋」的桃園三兄弟確實存在。

李溫也花了更多的時間為關羽投降曹操辯護。 沒有必要為投降問題辯解:當繼續戰鬥或抵抗對於戰爭結果毫無意義時,投降並不是壞事,不應該受到道德譴責。 尤其是指揮官,他的決定可以避免很多人不必要的犧牲。 但李文似乎並不這麽看問題。 他列舉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戰俘的例子,認為即使社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他們,但一旦他們被俘而不是戰鬥至死,他們的人格就會受到玷汙。帶著生死的汙點,他們再也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純真。 。

因此,李溫極力為關羽投降曹操辯護,想要為他還「清白」,說以他的堅強性格,應該舍生取義。 只是為了保護劉備的兩個妻子,他才沒有戰死,投降了曹操。 這種理論沒有歷史依據。 【關羽傳】記載這件事,只有六個字:「曹公擒余而歸」,【先主傳】也只有兩句話:「五年,曹公伐先公」。主公東渡,先主敗,曹公集眾軍,擒先主夫人,擒關羽而歸。」 根本沒有說關羽投降曹操是為了保護劉備的妻子。

關於關羽逃離曹營的情況,【先主傳】中只有六個字:「關羽死,還歸先主」。 【關羽傳】只有一句話:「羽封諸贈,拜書辭別,奔先主元君。」 沒有提到他保護劉備的兩個妻子逃跑(其實也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當初自首是為了保護兩位女士的說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說:「史料表明,關羽投降曹操的條件也相當苛刻,其中最關鍵的是:一旦得知劉備的行蹤,劉備就會拋棄曹操。」 但他沒有列出這些歷史數據。 我想這些史料很可能不存在。 我所看到的史料記載只有一個意思:關羽被生擒,「曹操擒關羽而歸」。 關羽在這裏哪裏可以談條件? 李文提到的史料只能是【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料。

對於關羽在曹營的情況,李問一方面承認,【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曹操對關羽的各種賞賜是沒有歷史依據的。 另一方面,他又說曹操賜予關羽赤兔、馬匹和美女,「恐怕不是歪曲」。 然後他將此視為既成事實,並表示「曹賜十佳人,他未曾碰過」,以表明關羽並不淫蕩,是一位「能過美色考驗」的超級「英雄」。

|>>|

關羽真的不好色嗎? 【華陽國誌】卷六【劉賢主列傳】說:「當時,秦夷魯為(呂)布向張陽求救。(關)於其功(指曹操),其妻無子,進城討以祿為妻。」 【三國誌】引【蜀書】雲:「曹公、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召公,遣秦宜祿求救,乞求救。」呂布戰敗前,屢次攻擊呂布,眾人疑其顏色怪異,便提前派人前去檢視。心裏不安,這和【魏氏春秋】說的沒什麽兩樣。 至少有三部史書(【華陽國誌】、【華陽國誌】、【魏氏春秋】)、【蜀書】、【魏氏春秋】)都談到了這種情況,並說一樣。 看來關羽在戰前確實向別人要過妻子。

這三個地方講的是劉備屬曹操時期,與曹操聯手生擒呂布的時期。 秦宜祿是呂布麾下的大將。 關羽希望在征服下邳後能得到秦宜祿的妻子。 曹操一開始同意了,但後來又後悔了。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關羽在向曹操提出這個要求之前,就已經見過秦宜祿的妻子,或者至少知道她的情況。 最根本的情況是,秦妻是一個絕色的女人。 關羽以妻子未生兒子為由提出這一要求,顯然不符合事實。 他怎麽就斷定秦妻一定會生兒子呢? 其他女人就不能生兒子嗎? 這只是一個封面。 他被對方的美貌所吸引。

因為他一再提出這個要求,引起了曹操的註意,曹操懷疑這個女人是不是「特別漂亮」,於是破城後就派人帶她來見見,結果他一直她為他所用。 這也說明這個女人確實很優秀,不然曹操也不會為了她的愛情而去拼。

李文說曹操「貪」。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關羽在這方面的實力恐怕並不比曹操遜色,只是沒有曹操強大,與他也沒有什麽關系。 由此看來,關羽投降曹操後,如果曹操真的賜給他十個美女,我不敢保證關羽不接受、不享受。 【三國演義】在這方面極大地美化了關羽,與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不符。

我沒有機會觀看李文提到的電視劇【武聖關公】。 李文因劇情(三女與關羽有感情糾葛,並有私生女)批評該劇,認為阻止該劇拍攝播出是主持正義。 我非常不同意這個說法。 關羽雖然有妻,但他也覬覦敵人的妻子,因為對方是一個絕色美女。 從這一點來看,認為他有妻有妾,不止一個女人,與他的性格並不矛盾,對他來說也不是浪費時間。 我認為這部劇可能不會稱自己為「紀錄片」電視劇,而可能是「笑話」或類似的東西。 既然有那麽多事情可講,為什麽不能只談關羽一個人的頭呢?

在做了上述「歷史考證」後,李文總結道:「關羽的一生,他把群體與個人、國家與家庭、理性與欲望、貧窮與富裕、力量與生命、生命與生命的關系結合起來。 「生命中的大多數警示陷阱,比如死亡,都被克服了。」他是「最偉大、最勇敢的人」、「最忠義、最仁義、最仁義的人」,這也太神奇了吧?從我們所知道的確切史實來看,關羽確實受不了這樣的稱贊。

關羽作為政治家和教練員,在性格和品質上有很多缺陷。 從【關羽傳】來看,至少有三點:第一,最好與同僚較量,看誰先,有窩裏鬥的嫌疑。 馬超回到蜀漢,關羽寫信給荊州諸葛亮與馬超較量。 幸虧諸葛亮巧妙應對,稱贊他「優秀傑出」,充分滿足了他的虛榮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場糾紛。 內鬥。

其次,不能妥善處理與盟友的關系,把朋友變成敵人。 關羽與曹軍戰於荊州。 曹操派人請孫權一起攻打關羽。 孫權在做出決定之前,先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以試探關羽的態度。 關羽「侮辱使者,禁婚」。 孫權大怒,決定攻占荊州,與劉備鬧翻。 可以說蜀吳不和,荊州被攻陷。 作為一方主帥,關羽的態度是一個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

第三,未能處理好與下屬的關系,導致內部發生變化。 這是失去荊州的關鍵。 吳國將軍魯迅將關羽的品格概括為「存勇而欺人」(【三國·吳書·魯迅傳】),即以勇為傲,欺淩他人。 。 糜芳和傅士仁駐紮在戰略要地,一直被關羽看不起。 關羽出征時,兩人有時軍糧不足,就被關羽威脅說:「應該懲罰他們(回來後會受到懲罰)」。 他們常常感到害怕和不安,最終接受了孫權的提議。 誘使投降。 孫權不費一兵一卒,就攻克了關羽的根據地。

從個人角度來看,關羽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人物,而這個悲劇也是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 無論怎麽看,關羽都不能說是完美、完美、「完美」。 能配得上上述的贊揚和贊揚的,只能是神化的關羽了。

關羽神話得以長久流傳,並愈發顯赫。 歷代統治者的認可、欣賞甚至刻意創造是一大因素。 李文也承認,關羽從人到神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是統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 就拿李文的例子來說:第一個同意關羽以伽藍為護法上廟的人是「殺父兄、奸母嫂」的隋煬帝楊光。法律規定,苛捐雜稅,勒索財物,奢侈淫欲。」 連續四次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義庸武安王」的人,就是自稱「神元子太孝皇帝」的人。來到世上,卻沒有。 無能的宋徽宗趙佶「為民不惜重金,大興土木,逼民造反」。 最終被金國俘虜,死在異國他鄉。 為了維護關羽的神聖形象,殘暴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次下令禁止演出關羽戲。 而他的後裔明神宗朱翊鈞「縱欲聲色,不理朝政」,造成「百姓田不保,茅屋成廢墟,到處餓死人」。 「為消除民怨」,他三次封關公為「邪天」。 「大帝」、「保國天道的忠義大帝」、「降伏三界妖魔的大帝,神力震天尊關聖帝」。 清代,最殘暴的雍正皇帝為了保護關聖形象而禁止關戲演出。 給予關羽「忠、義、武、助、仁、勇、示國、護民、誠、安撫、頌宣德、關勝」「登峰造極」稱號的人就是光緒帝在內憂外患面前束手無策,王朝瀕臨滅亡。

非常有趣的是,這些皇帝要麽是暴君,要麽是無能的國王,要麽是瀕臨亡國失位的國王。 我想這或許並非偶然。 暴君要求大臣絕對忠誠和愚蠢的忠誠。 他們視關羽為忠誠的化身,要求大臣絕對服從。 愚昧無能的君王希望這位忠誠的神替他們處理國家大事。 對於即將亡國失位的國王來說,像關羽這樣的守護神就是救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過去崇拜關羽的皇帝,主要是從他那裏拿來了忠字,最後落實為忠,因為他們對朋友忠心。 據桃園結拜三兄弟的故事,這位朋友也是主。 君臣之間的關系,是忠誠,再加上一層對兄長的感情。 我想,一個國王對大臣的要求不能超過這個了。

起義的叛軍也以關羽為守護神,這又如何解釋呢? 如果說統治者主要是取關羽的義,他們的義就變成了忠,那麽造反的統治者主要是取關羽的義,他們的義就變成了叛徒的忠。 其實,仔細觀察,這兩種現象並不矛盾:如果叛亂成功,大哥繼位,兄弟間的忠誠就可以轉化為部下對主人的忠誠。

其次,關羽之被美化、神化,小說【三國演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羅貫中在小說中宣揚和強調的仍然是「忠」字,但透過藝術形象的渲染,它們比皇帝的封號和贊譽更容易為百姓所接受。 尤其是【三國演義】很容易給人一種其描述是真實的錯覺。

筆記:

〔1〕〔2〕見苗越編的【三國誌選註】,中華書局1984年版,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