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年所見塔幢|望塔芊芊,暫放塵心遊物外。

2024-02-04文化

「望林摶摶,望塔芊芊,望剎脊脊。青望麥朝,黃望稻晚,皛望潦夏,綠望柳春。望九門雙闕,如日月暈,如日月光。」

——劉侗【帝京景物略】

靈巖山石幢。 蘇州靈巖山百步階畔有石幢,不詳其時代。民國【靈巖山誌】稱:「沿稱為智積菩薩衣缽紀念塔,又稱為無際塔、圓照禪師塔,未知孰是,上部久圮,擬重修之」。

▲ 清末舊影,圖源:網絡

從誌書可知,舊時塔幢不分,此幢原已缺上部,現已增築幢帽。幢座和幢身紋飾精美。

靈巖山寺多寶佛塔。 位於靈巖山寺大雄寶殿東側,南宋紹興年間重建,七層八面樓閣式塔,塔身磚砌,木構扶梯、腰檐和回廊毀於火,1989年全面修復。

▲ 上世紀三四十代明信片

多寶佛塔南宋時的鐵鑄塔剎歷劫猶存,可見當時形制。

無量壽幢。 靈巖山寺有西園,即吳王館娃宮遺址花園,園內有玩花池,池中有石幢一座,民國三十六年為慶祝雷顯之居士五秩雙慶而建,雷顯之為老字號雷允上當時的掌舵人。

慈雲寺塔。 塔位於蘇州震澤古鎮禹跡橋畔,始建於宋,明萬歷時重修,磚身木檐樓閣式,六面五層,可惜遇到維修。

塔口庵經幢。 經幢立於漳州薌城區大同路與和平巷交匯處,始建於北宋,重修於明末。幢基用唐代遺存石構件,其上幢身幢頂層層壘疊。此經幢前有巨大榕樹覆蓋,後有塔口庵為襯,風貌別具一格。

大安寺塔。 位於義烏市繡湖公園內,六面五級磚身木檐樓閣式,北宋大觀四年(1110)建,明永樂年間重修。腰檐與平座欄桿、塔剎已毀,但仍可見原有木構殘存。

▲ 上世紀初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崇教興福寺塔。 此塔為常熟標誌,始建於南宋末年,歷代多次大修,俗稱「方塔」,九級四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二層以上開壸門,設直欞窗,施腰檐,檐角起翹,頂層為盔形頂。全塔峭削峻拔,屹立於湖山之間。到訪時正值方塔園玉蘭花開,古塔輝映,景致絕佳。

宋經幢殘件。 常熟方塔園內散落一些宋代經幢石刻殘件,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慧日寺等寺廟遺址處征集而來,其中一件殘幢雕琢精湛,頗有韻味。

上方山楞伽塔。 塔在蘇州城郊上方山頂,七級八面,仿木樓閣式磚塔。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建,明萬歷間毀於雷火,崇禎九年(1636)再次興修,雖經歷代修繕,結構仍保持宋代風貌。

永祚寺雙塔。 雙塔為太原古城標誌,宣文佛塔居西北,文峰塔居東南,分別建成於1612年和1599年,雙塔均為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度相仿,近五十五米。永祚寺雙塔是全國磚塔成雙組合例項中形制最完善、規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詳細可見文章:太原永祚寺|無梁有殿,尊宿尚留雙塔在。

▲ 延慶寺老照片,圖源:愛塔傳奇

延慶寺北宋經幢。 延慶寺位於山西五台縣城陽白鄉善文村,寺記憶體一座金代大殿,另有一北宋景祐二年(1035)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從舊影看,原幢還比較完整,後被盜,高大的經幢僅余下方一截幢身。

法隆寺經幢。 經幢位於金華市婺城區金錢寺街內,唐大中十一年(857)鐫立。幢基為兩層須彌座,其上為平座,雕勾欄望柱;平座之上置幢身,遍刻經文和建幢記;幢身之上置寶蓋連珠、仰蓮、平座勾欄、短柱、華蓋、磐石等,寶珠塔剎已失。

湖鎮舍利塔。 秀美宋塔一座,位於浙江龍遊縣湖鎮下街舍利寺院內,建於北宋嘉佑三年(1058),六面七層仿木樓閣式實心磚塔。塔高二十七米有余,逐層收分,特顯其修長,玲瓏俊巧,輕靈秀麗。詳細可見文章:湖鎮舍利塔|溪籟無聲,塔鈴空有語淩雲。

梅城南峰塔。 塔在浙江建德梅城鎮南高峰上,始建於宋代,歷代毀修,明嘉靖時重建,八面七級密檐式塔磚塔,塔內有梯,系夾道,單線,分層,逐層盤旋而上,可達第七層。登塔可眺望新安江、富春江、蘭江三江匯合,風景絕佳。

長慶寺塔。 塔位於黃山市歙縣練江南岸的西幹披雲峰麓,此處原本佛剎林立,如今僅余宋塔一座。密檐式實心七級方塔,磚石結構,塔體平面近方形,各面均有彩繪殘留,惜塔院不開門,只能隔墻遠觀。

巖寺文峰塔。 此塔位於歙縣巖寺鎮北郊,西臨豐樂河,建於明嘉靖時,塔七層八面,歷朝鹹有修葺,清末塔檐被焚,民國初塔頂遭雷擊倒坍,現已重修。塔東有鳳山台,與塔同時所建,以襯塔景,今仍存。

妙應寺白塔。 白塔坐落於北京阜成門內大街,尼泊爾人阿尼哥設計建造於元至元八年(1271),中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拜訪時妙應寺未開,只能從巷弄中領略大塔之美。

廣勝寺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洪洞縣廣勝上寺,初建於北周,多次重建,現存琉璃寶塔於正德十年(1515)動工,訖嘉靖六年(1527)落成,莊嚴偉麗,雄峙太嶽。明天啟初年,又在底層增建了回廊,形制就此定格。其後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均有修葺。

金頂琉璃塔。 寶塔在臨汾鬧市區鐵佛寺內,磚石仿木結構,共六級。塔內底層為方形空室,當心置鐵佛頭一尊。寶塔造型奇特,第一層至第五層為方形,第六層變身為八角形,其結構除底層中空外,二層以上皆為實體,外墻鑲嵌諸佛和佛傳故事琉璃圖案。

海會寺雙塔。 雙塔一高一低,前院較低一座為五代建、宋代改修的六角十級、高近30米的磚砌空心舍利塔,因塔外磚壁布滿佛龕,當地人也稱千佛塔。可惜佛龕中的千尊佛像悉數遭人毀壞。

後院高塔為空心琉璃舍利塔,也稱如來塔。八角十三級,高五十余米。此塔最妙之處,在於第十層塔身向外支出半米而成的懸空樓閣,欄桿采用全釉琉璃,望柱上矗立綠色琉璃柱,塔壁嵌有琉璃壁畫,兩側檐柱琉璃盤龍,設計精巧,裝飾華美,可稱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此塔目前仍可登頂,在琉璃閣內一覽海會寺風光。

青蓮寺舍利塔。 塔位於晉城青蓮寺下院,建於明萬歷年間,通高二十五米,塔下設有青石雕砌的八角形須彌座,中為覆缽式塔身,上有十三相輪,通體磚砌。

洪山無影塔。 塔在武漢洪山公園內,南宋鹹淳六年(1270)建,仿木結構樓閣式八角七級石塔,各級皆鐫佛像,多殘損。

隋舍利塔。 長沙嶽麓山愛晚亭後上方百余米處,名為「隋舍利塔」,其實為民國初年故址復建。正方形,塔基須彌座,中間四角作蕉葉狀,頂端為僧帽寶頂,寶剎相輪五重,頂尖圓蓋,象征圓光。

勝像寶塔。 位於武漢蛇山黃鶴樓公園內,建於元至正三年(1343),原與黃鶴樓同時聳立在黃鵠山上,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上。寶塔外石內磚砌築,石砌為主。塔基十字折角形須彌座,塔身為素潔的覆缽體,塔剎基座也為須彌座,剎身相輪十三層,上刻蓮瓣承托石刻寶蓋,剎頂為鐵制寶瓶。

狼山支雲塔。 支雲塔位於狼山之巔,建造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歷代重修。塔四面五級,為樓閣式磚木結構,朱漆雕欄,腰檐成翹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秀出山林中。

幻公塔。 幻公塔在狼山登山道旁,七級四面實心磚塔,明嘉靖年間為紀念北宋高僧智幻所建。

定光塔。 位於此即俗稱的福州白塔,唐末初建,現存為明嘉靖年間重建。白塔七層八角磚砌,外表素面,塗上白灰,頂上葫蘆狀塔剎。

千佛陶塔。 福州鼓山湧泉寺山門前,一對陶塔聳立在兩側。東邊一座為莊嚴劫千佛寶塔,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塔高約七米,八角九層,系用陶土分層燒制,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將,懸陶鈴,塔身塑佛像千余尊。這兩座千佛塔建於宋元豐五年(1082),宋塔中之佳作。

武威塔。 位於福州於山戚公祠西側。塔為七層八角實心,花崗巖構築。此塔始建年代不詳,是從別處移來於山,2006年於山管委會將散落的石塔構件重新配補修復,重立於戚公祠西側,用於紀念戚繼光誕辰480年。

開元寺石塔。 此塔已不在如今的福州開元寺內,而在附近居民院中。塔高約七米,七層八角,層層收分,每層雕有坐佛,石塔腐蝕風化嚴重,據考證應為宋時遺存。

羅星塔。 石塔矗立於馬尾港羅星山上,原為古代港口航海燈塔的標誌,也是海上重要航標之一。初建於宋,明天啟年間重建。塔為空心石塔,七層八角,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清光緒十年(1884)中法馬江海戰就在塔下開火,石塔損傷多處。戰後,在塔頂安裝一顆鐵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毀之塔剎。

崇妙保聖堅牢塔。 坐落在福州烏山之東麓,福州人更多是稱它作烏塔。塔七層八角樓閣式,由五代時期閩王王延曦(941年)在唐無垢凈光塔的遺址上修建,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時期樓閣式石塔。也是福州古城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