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82【道德經】第47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2024-06-17文化

原文: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簡譯:

· 不出 戶, 知天下;不窺 牖, 以知 天道。

人們往往依賴視覺與聽覺等感官接觸去了解世界,獲取真知;然而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思想容易被外部環境所蒙蔽,本性容易被不同的感觸所牽絆,內心在欲望與雜念的漩渦中沈淪;以致於目不能見視覺之外的奇景,耳不能聞聽覺之外的天籟。

所以,老子給我們的建議是:

其一,專註恒久的保持一種心無雜念、寂然無聲的「冥想狀態」,以感悟那「虛無縹緲」之中所蘊含的資訊;

全神貫註地觀察、體悟宇宙萬物之獨特特征及其間的千絲萬縷,從而洞悉它們存在的真諦。

其二,堅守清靜自然的生活態度,篤定守護 身心的健康平衡。

萬物都一起蓬勃生長,我們得以洞察其周而復始的奧秘。

其三,秉持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的理念,透過推己及人和類比推理等方式,深入了解世間萬事。

——簡而言之,我們應努力使心靈歸於安靜,不要讓精神被嗜欲充斥攪擾……

·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行千裏路,讀萬卷書;缺少了充沛的精力與安靜的心,也不過是走馬觀花,難得其要。

又如身處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似乎瞬間可以到達世界的每個角落,輕擊鍵盤便可得到我們想要的資訊。而事實卻是,我們被淹沒在了數據洪流與資訊碎片之中;精力被無情的損耗、美好的寧靜被剝奪;曾經日常生活中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工作、家庭瑣事以及子女的教育,也變得如同泥沼般沈重,工作萎靡、健忘;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溫馨;而子女的教育更是讓我們倍感焦慮。

這也是「其出彌遠者,其知(智)彌少」的道理吧,我們越是遠離大自然,越會增添無盡困擾。

·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為而成。

讓我們努力地追求內心的寧靜,切莫讓嗜欲的狂風與資訊的碎片飛舞肆虐,擾亂我們精神的凈土……

一個精氣充足且歸於寧靜的人,仿佛融入了大千世界的懷抱,與萬物和諧共鳴,從而汲取自然能量的滋養,使自己充實而豐盈。這樣的狀態,可以使人洞察事物興衰的奧秘,領悟世間萬象的法則,獲得深刻的啟迪與領悟!

那些心明眼亮、通達世理的開明之士和管理者深諳此理。所以,他們無需刻意而為,也能洞悉天下大勢;無需感官接觸,也能判斷事物的來龍去脈;他們懂得銷除人為幹擾、不違背事物執行的普遍規律,天下便自然和諧順暢。

參照【文子】片段:

☆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

○人的耳目如日月,血氣如風雨。日月失去了執行的規律,就像受到侵蝕而暗淡無光;風雨不按時而降,就會毀壞萬物而發生災害;五星不按秩序執行,州國就會遭殃。

☆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其章光,授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

○天地的能量恢宏而廣大,尚且節約其光明,以守護其精氣。人之耳目,怎麽能久熏於聲色而不衰退?精神怎能長時間消耗而不困乏?因此,通達之人內守精神又不使耳目等外在器官沈迷聲色。

☆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達,聽視聰達謂之明。

○血氣,也即精神就是人的氣色,是人體的精華;五臟則是貯藏精神的地方。血氣專一於體內而不使外散,則胸腹充實而嗜欲少,嗜欲少則耳目清晰而聽視聰達,聽視聰達的人就會思想開明、通達事理。

☆五藏能屬於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五臟健康則能精神專註不渙散,則精力充沛能抵禦不良嗜欲,精力充沛又能保持專註的人,聽可以深刻領悟,看問題透徹清晰,做事情精神抖擻,專註仔細,成功度高。禍患、危險也會及時感知而避諱。

所以,嗜欲、貪求多的人,會耗散精氣,真正有益的收獲必然很少。

且思想被太多的見聞充斥必然難以專心而少得真知。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於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

○人的孔竅,是精神的門窗、視聽的通道;血氣是負責五臟執行的。故耳目過分沈溺於聲色之中,則五臟就會動搖而不安定;

血氣滔蕩不停息,精神就會馳騁外散而不能內守;

禍與福就在眼前大如山丘,也沒有能力發現。

所以,明道之人愛惜精神而不使其外散。

☆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可足見也,故「其行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

○聖人精誠故使耳目精明深奧通達,不被任何外物所誘惑,

意氣不流失清靜無為而少嗜欲,五臟便會安寧,精神內守不使身心過勞。就可以從過往歷史中領悟得經驗教訓,也可以預知未來之事,禍患與福運都可以感知。所以說:「走得越遠,真正的獲得反而更少。」這是說不可使精神過度分散、消耗啊!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慮蕩於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

○老子說:精神被外在事物攪擾,內心充斥各種智巧思慮,是不能專心致誌的,精神專註於名利、酒色、風景等身外之物,則真正有益身心的事物反而遺失了。

☆故「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you,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言精誠發於內,神氣動於天也。

○故「足不出大門,就能知道天下之事,眼不望窗外,就能知道未來的趨勢,走得越遠,知道得越少。」這是說真正的人生智慧來自於內在的靈性。

註釋:

【弗】 字並不是簡單的「不」的含義,否則直接用「不」就好了。

如圖:

甲骨文,「弗」字,像繩子捆膀物體,或表示繩子捆膀箭支、矛、兵器等,表示休戰。引申為:約束、限治、停止、(不如何如何...);

引申:因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而限治、停止自己的行為。

相對的,因萬事萬物有自然、自己然、自平衡的能力;所以限制自己,不過多幹涉、影響!(如:生而弗有,為而弗誌也...)

————

「弗」字加個「人」字旁,是不是說:能夠克己的人,才算踏入了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