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上了一定的年紀,你將心如止水,不與人爭,不跟人辯,只是保持沈默,冷眼相待。
這跟年輕時候的做人態度,存在一百八十度的巨大反差。
年輕的時候,人們都比較沖動,動不動就跟別人爭辯,動不動就跟別人爭鬥。到頭來,除了得罪人,就沒有什麽好結果了。
等吃過的虧多了,就會反省,為什麽自己會吃虧,為什麽自己會得罪人,為什麽自己無法過好當下的生活?
反省到最後,會得出一個結論:因為年輕氣盛,不懂得隱藏,也不懂得保持沈默,所以四處樹敵。
當你不想說話,不想爭執,不想合群,說明了這些問題。
一、厭惡與人爭辯,不再妄想改變別人。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 懂得改變自己,這是聰明人。而妄想改變別人,這是神經。
舉個例子。你認為A是對的,他認為B是對的,為了改變他,讓他認同你的觀念,你就會跟他爭辯。爭辯到最後,沒有贏家,只有仇人。
你之所以跟別人爭辯,就是因為你不認同別人的觀念,想要改變別人的觀念。問題是, 你不是別人,無法改變別人的觀念。
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想法,不可能完全相似,還有可能完全對立。這個時候,就容易產生觀念上的沖突。
我一直認為, 普通人觀念上的沖突,就是「吃飽了撐著」。 別人怎麽想,那是別人的事兒,跟我們又有什麽關系呢?
既然無關,那就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要跟別人爭論太多。別人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那就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命運。只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好。
二、厭惡爾虞我詐,不再希望活得復雜。
人在江湖,免不了需要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特別是在群體當中,哪怕你不跟別人計較,別人也會跟你計較。
合群,真的就是好事嗎?一開始,是好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變成壞事。
一開始,我們還比較年輕,沒有接觸過世道人心,自然就需要融入到群體當中。隨著我們有所經歷,看透了世道人心,如果我們還待在群體當中,就會折磨自己。
為了不讓自己受到折磨,我們就會毅然決然地遠離群體,做個不合群的人,活成「獨行俠」的樣子。
在別人看來,獨行俠就是妥妥的異類。而在我們自己看來, 活成獨行俠的樣子,享受清靜的天地和人生。這,並非異類,而是享受。
每個人都是如此。從討厭獨處,到享受獨處。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物極必反。沒有接觸過群體的復雜和黑暗,就不會向往獨處的平靜和光明。
三、厭惡逢場作戲,不再戴著面具做人。
與人相處,不過是你騙騙我,我騙騙你罷了。大家相處那麽久,就沒有說過幾句真話,永遠都逢場作戲,讓人厭惡。
你覺得,那些混跡江湖多年的老油條,真的就喜歡逢場作戲嗎?看似喜歡逢場作戲,實際上都厭惡逢場作戲。
身處單位,老油條們沒得選,只能強顏歡笑,奉承別人。離開了單位,他們就會變了模樣,不再強顏歡笑,也不再奉承任何人。
管你是領導,還是老板,只要我離開了單位,哪怕他們搞再多事,也跟自己毫無關系了。當個看客,坐看風起雲湧,不也挺好的嗎?
人類這種生物,還挺矛盾的。本性善變,但又向往簡單、真實的生活;日常逢場作戲,卻又討厭逢場作戲。
這就是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到了身能由己的時候,我想,沒有人會繼續戴著面具做人。
四、厭惡人情世故,不再為了別人而活。
人情社會的核心,就是人情世故。對於任何人,都需要保持謹小慎微的態度,生怕說錯一句話,就會得罪別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會思考「為什麽要講人情世故」,只是看到別人講人情世故,自己也有樣學樣,進行模仿。
模仿人情世故的目的,就是為了討好別人,給別人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這「討好別人」的行為,恰恰就是「自討苦吃」的開始。
總是為了別人而活,卻沒有為了自己而活,註定自己只會活成行屍走肉的樣子,就跟僵屍一樣,毫無人之靈性和尊嚴。
人到中年,既經歷過人情世故,也見識過人心險惡,就不要再沈溺於人情世故當中了。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取悅別人,不過是成為了別人的附庸。取悅自己,才能跟內心深處的自己握手言和。活著,並非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活成更好的自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