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奇思妙想(一百零三)

2024-06-21文化

莊子奇思妙想(一百零三)

繕性·智恬應和

(原創)用世俗的通俗學說來涵養本性,希望能夠恢復本性;如同懷著追求「俗思」——追求名利之心,想要通達事情;這樣做叫蒙昧之民。

換句話說:本性與名利不在同一條道上;純素的本性不需要用名利累贅裝飾。

古時候修道之人,是用恬淡的方式來涵養智慧,用莊子的話是「以恬養知」。哪怕已經涵養了大智慧,也不會憑借智慧謀求事情,這樣的方式就叫用智慧來涵養恬淡,莊子歸納為「以知養恬」。智慧與恬淡可以互相轉化,前提是不用智慧謀事;既不謀事,當然智慧不是用來傷害他人的。謀事就會有欲念、接著有立場,慢慢地遠離了恬淡之境。好比:道生一、接著,道生二、道生三,守不住純素之心了。

智慧和恬淡相互調養,悟出來的道理就是來自於本性。

天德(得)就是和;天道就是理。天德沒有不相融的,其相融性叫「仁」。天道沒有不相應的,其相應性叫「義」。義理明了,才能與物相親,其與物相親性叫「忠」。心中質樸,與外物相應後返回來的資訊叫「樂」。以信行事,以寬容為載體,合乎人情叫「禮」。禮樂偏離航道,天下就會亂。

彼此修治自己的德(得)性,所修之德(得)不可外露,德(得)性如果外露,必定會失去本性。

莊子文化館航拍

上面好比是譯文,莊子在說什麽?每一個人修德(得)都是屬於自己的事,自己慢慢地去體悟,與外人沒有多少關系。至於討教問題是另外一回事。修德(得)的路徑?「以恬養知」與「以知養恬」,好比知與行的兩條腿走路,兩者可以相互促進;裏面有一個要點:有「智」後,不可以用來謀事。換言之:不可以去傷害到人,否則就會受到天譴,這是對等的哦。也是真的,與迷信沒有關系。

道家的仁義禮樂的「仁」,養的是人性,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與世界相融的融洽性。「義」,養的是人性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與世界的相應性,好比是一呼百應的由來,由前面的相融性,才有後面相應性之化育。「忠」明義始忠。「樂」,是有感有應後返回來的資訊,讓人情不自禁地樂呵。「禮」,所有的修德、修知、修仁、修義、修忠、修樂都是為了合乎人情、服務人情,這才是禮。

莊子文化館

來看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仁」好比是春季生發之時,對民施行寬政;「義」好比是秋季果實結果分配之時,對官員施行肅降氣機;「禮」好比夏季壯物之時,先禮後兵常規操作;「智」好比冬季藏智、藏物、藏權柄、藏兵器之時機;「信」好比長夏之時居中的土地,土地對萬物的回饋就是信實的呈現,君王居中應與土地有相應的信實呈現。

儒道分析:儒家四季更叠可以有潛在的概念替換性;道家所講的人性、人情具有不可替換性,並且修德、修道之修行路徑信實。確實道家更註重人情、關愛人性。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人性安寧、與萬物相應和,需要多大的人心之力量,並且,其源頭不會枯竭,健康長壽在其中。(原創)

【智恬應和】

鮮欲出恬安泰生,露拙藏智自適供;

虛心育物全萬化,神形俱全道語中。

甲辰年三月初九

莊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