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肥東縣誌-人口6

2023-12-11文化

第五節 民族姓氏

一、民族

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只反映兩個民族,即漢族和回族,其中漢族人口為735941人,回族人口為2785人。第二次人口普查,有漢、回、北韓、壯、苗、蒙古、布衣等7個民族。其中漢族657369人,回族2598人,北韓族1人,壯族4人,苗族1人,蒙古族2人,布衣族1人。第三次人口普查,有漢、回、滿、壯、布衣、彜、苗、納西、蒙古、維吾爾、侗、水等12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全縣總人口的99.5%;11個少數民族4633人,占總人口的0.5%。少數民族除部份回族聚居在黃栗鄉民族行政村,路口鄉民一、民二行政村26個生產隊外,其余都與漢族雜居,分布於50個鄉、鎮。

解放前,少數民族受到歧視,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文化生活,一般都比較差。

解放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積極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同胞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及其他社會活動,目前少數民族除有較多的人擔任基層幹部外,還有4人當選為省、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8人當選為市、縣政協委員。此外,還撥給專款興辦教育事業;優惠提供農、副業生產貸款,或無償投資,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在民族關系上,消除了歷史上形成的相互歧視現象,代之以相互尊重和相互幫助的新風尚。

回族,是本縣少數民族人口中最多的一個民族,1982年占總人口的0.48%,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6.9%,人口分布很廣,遍及49個鄉、鎮,以沙、馬、米、白、柏、李、王等姓人口最多,汪、胡、杜、朱、梅、鄭、薛、楊等姓人口較少。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河南、山東、北京、內蒙古等地,先後於唐初、元初和明代遷來本地開墾屯田,或經商行醫。

滿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時只有78人,1983年5月,有1062名完姓人口恢復了滿族和完顏姓,滿族人口增至1140人。

居住在永安、定光等鄉的完姓人口,原為女真族(滿族),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裔,復姓完顏,祖居東北長白山麓。金代滅亡後,一部份完顏氏人口遷至山西大同府雲內州居住,因金、宋長期混戰,造成民族仇視。因避免歧視和壓迫,遂隱族易姓,改女真族為漢族,改完顏氏為完姓。元末,該族完佩將軍參加朱元璋部屬起義,隨軍來廬州軍墾屯田,從此落戶肥東,成為本地完姓的一世祖。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民族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完姓人民依據政策和歷史事實,要求恢復其原民族和姓氏。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5月7日予以批準,從此結束完顏氏隱族易姓的歷史,族人欣喜若狂,於是年6月23日在永安鄉牌坊村舉行慶祝大會,省、縣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會祝賀。

1982年肥東縣各族人口分布表

二、姓氏

全縣計有單姓262個,復姓3個。

單姓:蔔、刁、丁、也、衛、馬、於、萬、幹、王、尤、孔、韋、方、卞、元、尹、毛、計、鄧、仇、從、牛、戈、文、木、開、馮、史、樂、皮、田、盧、包、左、石、寧、甘、劉、龍、葉、司、白、冉、母、歸、申、孫、朱、許、呂、華、任、安、齊、祁、米、伏、成、紀、阮、江、吉、邢、仲、伊、池、莊、向、關、年、宇、伍、牟、喬、李、吳、陳、沈、何、嚴、鄒、蘇、花、湯、畢、時、余、郵、邵、汪、狄、宋、杜、遲、閔、邱、應、陸、芮、巫、谷、邰、沙、佘、忻、辛、沐、周、鄭、楊、張、金、範、昌、苗、羅、孟、龐、季、林、宗、郁、單、於、武、尚、嶽、茆、昂、趙、施、姜、柏、郎、俞、柳、費、賀、姚、項、祝、婁、鐘、駱、胡、柯、宣、洪、榮、封、段、侯、秋、宮、祖、聞、查、春、莢、南、諸、錢、秦、陶、奚、唐、倪、閻、殷、談、席、賈、郭、徐、高、夏、淩、莫、翁、欒、宰、桑、桂、浦、柴、耿、聶、晉、塗、黃、曹、戚、章、袁、常、康、顧、蕭、梁、梅、盛、崔、龔、尉、商、眭、蔣、韓、謝、俞、葛、彭、魯、傅、舒、董、強、童、程、嵇、惠、儲、焦、溫、曾、遊、褚、竇、鮑、雷、藍、虞、解、靳、詹、賴、雍、蒯、楚、熊、蔡、管、繆、裴、翟、譚、廖、蔚、闞、潘、滕、穆、顏、樊、霍、黎、薛、臧、戴、濮、魏。

復姓:完顏、歐陽、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