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酒該怎麽喝

2024-02-17文化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很經典的橋段,說是曹操假托獻帝詔書,召集天下英雄圍攻董卓。兵臨城下,卻被對方手下大將華雄連斬三員大將。正當大家愁眉不展之時,一名馬弓手主動請纓。上陣之前,曹操特為他熱了一杯「壯膽酒」,此人卻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不一會兒,這人就提了華雄的頭凱旋歸來,舉杯痛飲時,酒,還是溫熱的。

不用猜,這個馬弓手大家都知道,是關羽關老爺。這個故事,史稱「溫酒斬華雄」。當然了,【三國演義】與酒的情緣不僅有這個,還有「煮酒論英雄」----也不用猜,大家都知道,這個也與曹操有關。

不過,在看這些橋段的時候,另一個問題也湧上心頭:酒為什麽要「溫」要「煮」,難道冰著喝不好嗎?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直到在看【紅樓夢】的時候,才算有了答案。【紅樓夢】第八回有個很有意思的情節,說寶玉在薛姨媽家裏喝酒,要喝冷酒,薛姨媽說酒不能冷著喝,要熱著喝對身體才好。書中是這樣寫的:

這裏寶玉又說:「不必溫暖了,我只愛吃冷的。」薛姨媽忙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飐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傍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寶玉聽這話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來方飲。

要不說【紅樓夢】博大精深,短短一段,就借寶釵之口,給讀者科普了下喝酒為什麽要喝熱酒的道理。有好事者算了算,說【紅樓夢】從第1回至第117回,直接描寫喝酒的場面就有60多處,全書共出現「酒」字580多處,這還不算,喝酒的名目也很多,包括但不限於除夕酒、過年酒、元宵酒、中秋酒、重陽酒、生日酒、祝壽酒、婚慶酒、喪葬酒、祭奠酒、賀喜酒、接風酒、待客酒、餞行酒、賞花酒、賞月酒、賞燈酒、賞戲酒……酒的品類也不少,有黃酒、惠泉酒、屠蘇酒,甚至還有西洋葡萄酒。所以說【紅樓夢】是一本酒類百科全書,百讀不厭,令人陶醉。

酒為什麽要熱著喝,薛寶釵給了個答案:酒性最熱,要熱吃下去才發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當然了,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當時還沒有產生先進的「蒸餾」酒釀造工藝,因此酒中的雜質較多,將酒加熱至50~60℃,酒中甲醇等雜質就能揮發,減少對人體產生傷害。而今天的白酒,只要質素過關,雜質可以忽略不計,大可直接開瓶暢飲。

米酒是黃酒的初級狀態,屬於發酵酒。而白酒無論是醬香清香濃香鳳香都屬於蒸餾酒,即糧食發酵糖化再轉化成酒精,透過蒸餾方式提純低度酒液或者固體酒醅,來提高酒的度數,也就是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古人喜歡用瓊漿玉液來形容美酒,意思是好酒的顏色就跟玉的顏色一樣。杜甫說「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可見他喝的應該是發酵酒,度數比較低,因為只有低度的濁酒才有濃清之分。

酒該如何喝?是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除了是「熱喝」、還是「冷喝」?還有是「獨酌」、還是「眾飲」的問題。

先說「獨酌」。

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大概是獨酌的最高境界。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系。花好月圓,花下獨酌,花與月與酒與人與情,本沒有太大的關系,喝與不喝,喝多喝少,心情是好是壞,與花與月與酒本沒有太大的關系,是酒催生了情,繼而賦予了花、月以情感。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再說「眾飲」。

泰戈爾說過:「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酒在中國人看來,從來不只是一種飲品,更多的是一種交流工具。在宴席上,在大排檔上,一群人圍在一桌,借著酒,你敬我,我敬你,你勸我,我勸你,喝酒不是單純的喝酒,而是一種文化。就連孤獨飲酒的李白也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白居易在大雪之夜,想喝幾杯,又覺得一個人喝酒實在無聊,還把好友喚來同飲,這才有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千古佳話。正如於武陵說的:「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你就幹了吧,不要推辭了。

最後說下「酒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周朝就有「禮」「宴」「漚」「沈」「湎」等各種飲酒禮儀,可謂是尊卑有序,張弛有度。漢代時,宴會禮儀極其繁復,一般由主持人與客人的入席儀式開始,之後進入座次、獻茶、點心等環節,然後是主菜、甜品、飲品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規定的禮儀和流程。魏晉之時則更加註重「搞點氣氛」,不僅要有美食美酒還要有歌舞助興。唐朝飲酒成風,以嗜酒知名,白居易曾說過「佳肴與旨酒,信是腐腸膏。」流觴曲水、行酒令等都是盛極一時的享樂方式,而且身旁常有絲竹歌姬相伴。宋代有了祝酒令,每次行酒前,都會請一名藝伎做裁判,然後開始傳花,從執花者開始,唱一句詞,傳一次花,所以宋代的詞開始普及,也與酒文化的發達相關。明清在形式上略有發展,但變化不大。

總體來看,隨著酒的逐漸普及和平民化,酒文化呈現出禮節越來越簡約,消費量越來越多,氣氛越來越熱烈的趨勢。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多,人多,物產多,酒多,酒文化也不盡相同。廣東一帶主打佛系,小酌怡情,主要是養生,一般不勸酒。內蒙人好客,喝酒之時唱歌跳舞是免不了的余興節目,不醉不歸當然也是必然結局。北京人喝酒局裏局氣,他們往往邀三五好友在自己擺上酒桌,幾個精致小菜下酒,勸酒敬酒也比較自然。山西久為唐虞之地,儒風古樸,飲酒習俗也明顯地帶有崇禮重義的色彩。酒令劃拳自不可少,喝酒幹脆被看作是「豪爽義氣」。河南人請客的喝一杯,被請的最少就得喝三杯。湖北人極重感情,而且把喝酒看作是衡量友情深淺的試金石,喝不好就是感情不到位。山東人最厲害,主陪副陪三陪四陪,一圈下來看見熱菜就算你贏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酒與酒文化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幾乎滲透到各個領域。如果沒有酒,就沒有那麽多唐詩宋詞;如果沒有酒,就沒有那麽多的經典故事;如果沒有酒,酒不會有那麽多傳唱已久的經典歌曲;如果沒有酒,中華文化或許會黯然失色許多。然而,酒該熱喝還是冷喝?是獨酌還是眾飲?是感情到一口悶還是講究酒禮?的確是個不大不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