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萬善園(212):演義,應該是「義」最好的傳播載體

2024-03-15文化

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其中仁為儒學重地,禮有禮教倡導,智為文人重任,信為宗教信仰(家國情懷)。總感覺「義」之教化缺少明顯載體,但又感覺「義」在民間,在江湖流傳卻是最廣的。義父、義氣、義勇軍、大義滅親、義不容辭等等。那義是如何普及?義又是如何深入人心?

今早進書房,隨意掃過書櫃。四大名著今還在,只是還未再讀時。隨性念叨【三國演義】,為什麽稱之為演義?有點意思;再想,很有意思。演義,自己小時候讀書時,是這樣解釋的:一種文體,歸於小說,類似歷史小說。真的只是一種文體?【三國演義】講的是什麽?義!兄弟之間的,君臣之間的;為何褒劉貶曹?為何關雲長能成為關公神,為何諸葛亮天下知?義也。突然明白江湖之上「義」字當先的原因了。白丁莽夫,可能讀不了四書五經,但聽得懂小曲、戲劇、故事、說書;可能講不了大道理,但聽得了好故事。如此這般精神生活,平日裏口口相傳,褒貶間人人重義。

至少從明朝開始,對「義」的宣傳,就是透過講故事,透過講傳奇來完成的。「演義」,是小說,也是故事,為什麽要演繹,為什麽能傳播,「義」也!就這麽明顯,就這麽直接。孝有孝經,義有故事。故事近人,義入人心。長期以來,小說能在民間流傳,且為人們津津樂道,只因其核心的價值觀,可能是人們精神所需:義。宣傳英雄史觀,只為責任與義務;主張快意恩仇,只為正義與希望;感嘆兄弟情深,只為義氣與投緣。三國演義是這樣,隋唐演義是這樣,封神演義也是這樣。

有點明白了,「義」在過去是靠故事在民間廣泛傳播與傳承的。如此,義也是儒家思想裏最接地氣的。演義、頌義,可能也是中國小說得以出現與存在的根源。小說話本的出現,民間大量需要,儒家專業引導,就是官府有點頭痛:江湖至此得以存在。小說再住後來,故事內容豐富,說不盡風花雪月,聊不完的柴米油鹽。「義」不再顯,演義就成為了一種文體。我也一直以為演義就是一種文體。

義,一直都在。可能就是這樣。一家之言,想想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