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倫敦最後一家書店】:讀書,是最好的富養方式

2023-12-23文化

毛姆說過:「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美國歷史作家瑪德琳·馬丁的小說【倫敦最後一家書店】,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避難所。二戰期間,在戰火紛飛的倫敦,一家小書店的店員桂絲,用讀書會的形式,給處於至暗時刻的人們點燃了生命之光。

本書一經出版,就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亞馬遜圖書榜第一名,並暢銷11個國家。

圖 / 來源網絡

01

讀書,點亮生活

主人公桂絲是個鄉下小姑娘,母親因病去世後,舅舅鳩占鵲巢,將她掃地出門。1939年,她和好友來到倫敦,投奔母親的生前好友韋瑟福德夫人。

桂絲沒有介紹信,無法找工作。韋瑟福德夫人介紹她到櫻草山書店,為期六個月,只為能拿到推薦信。

書店雜亂無章,老板伊雲斯先生是個性格孤僻的老頭,認為她的工作可有可無。桂絲對讀書和書店工作都一竅不通,但是決定先從清掃積垢和整理書架開始。恰巧一位婦人來找書,正在她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年輕英俊的紳士喬治,及時解了圍。

喬治是書店的常客,從小就在這家書店看書。之後,他幫桂絲找書,討論圖書分類,並且給她推薦讀物。他說:「閱讀就像出發去一個全新的奇妙世界。」

喬治的博學和桂絲的敬業,相互打動了對方,他們互生好感。可是戰爭一觸即發,喬治很快奔赴前線。臨走之前,他送給桂絲一本自己最愛的經典名著【基督山伯爵】。

工作之余,桂絲開啟【基督山伯爵】,時光流逝,渾然不覺。從此她一發不可收拾,踏上了奧妙無窮的閱讀之旅。她也漸漸愛上書店工作,精心策劃之後,書店煥然一新,生意蒸蒸日上,伊雲斯先生也變得和顏悅色。

即使通訊常常受阻,桂絲和喬治也堅持書信往來,聊書籍、聊生活。雖然相距千山萬水,但是心若近在咫尺。直到戰爭結束,喬治幸運地活著回來,兩人幸福相擁。

在暗無天日的日子裏,書籍為桂絲開啟了一個新世界,那裏生機盎然,光芒四射。她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邂逅了同頻率的伴侶。

余秋雨曾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抵達;眼睛瞭望不到的地方,書籍可以穿越。你的氣質,藏在你讀過的書裏;你的生活,也因讀書而點亮。

02

讀書,療愈苦難

戰火蔓延,災難加劇。前線戰事不利,傷亡無數;後方空襲不斷,火災肆虐,大家惶惶不可終日。

桂絲挺身而出,擔任了空襲防禦督察員。從此,她白天在書店上班,晚上到街上巡視。在黑燈瞎火的夜晚,她和搭檔滅災救火、搶救傷員、阻止趁火打劫的暴徒,從最初的戰戰兢兢到後來能從容應對。

有一天中午,空襲警報突然響起,桂絲帶領眾人到地鐵站躲避。她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書,充耳不聞外面的喧囂,沈浸於書中的世界。周圍的人們紛紛對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於是,她自告奮勇地提出為大家朗讀。

朗朗書聲,伴隨著尖銳刺耳的炮聲和忽明忽暗的燈光。忽然,一陣轟鳴,地鐵站陷入黑暗,立即有人遞來一個手電筒,桂絲繼續朗讀。扣人心弦的故事,讓人們忘卻了戰爭的傷痛與恐懼。直到警報解除,大家才從虛幻回到現實,一致希望明天能夠繼續聽故事。

從此,桂絲開啟了固定的讀書會,從地鐵站到書店,一本接一本地讀。許多人慕名而來,大家不再惶恐不安,而是積極面對一切。桂絲從書中獲取了力量,又將它傳遞出去,引領人們勇敢地活下去。

讀書,療愈了戰爭的創傷,提供了前行的力量。

03

讀書,撐大格局

桂絲剛到櫻草山書店時,為了改善書店,特意去參觀書店雲集的帕特諾斯特·羅大街。

設計別致的內斯位元書店,讓她眼前一亮。她走進書店,卻被內斯位元夫人斥責為「偷師學藝」。後來,櫻草山書店生意好轉,而內斯位元書店生意蕭條。內斯位元夫人上門興師問罪,指責她抄襲了自己的設計。

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將帕特諾斯特·羅大街的所有書店化為灰燼。內斯位元夫人又氣勢洶洶地質問桂絲,認為她作為督察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桂絲滿腹委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救火,卻被人無端指責。

伊雲斯先生用她正在讀的【聖誕頌歌】開導她,如果考慮別人的不幸,也許就多了一分理解。桂絲恍然大悟,她突然想起,伊雲斯先生當初曾用粗暴冷漠的態度,掩蓋他失去妻女的傷痛。那麽內斯位元夫人和舅舅的冷酷無情,也許背後也隱藏著無法言說的悲苦。她對人性有了新的理解,開始學會換位思考,與他人達成和解。因此,她提出在書店開辟一個區域,幫助受災的書店代賣。

內斯位元夫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也自願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讀書,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後來,伊雲斯先生去世,將書店和遺產全都留給了桂絲。之後,櫻草山書店也被一場大火吞噬,桂絲為書店被迫關閉的命運而痛心疾首。可是,讀書會的幾十名成員連夜將書店修復一新,保住了「倫敦最後一家書店」。

讀書,讓桂絲開闊了視野,理解了人性,擴大了胸襟。她的善良和寬容,也得到了更多的回饋。人們受其影響,抱團取暖,相互扶持。

讀書明智。讀書越多,眼界越寬,格局越大。只有不拘泥於眼前的一粒塵埃,你才能看到廣袤的大好河山。

來源:微信公眾號「伏琴讀書」,有刪節

作者:伏琴

編輯:景晨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