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孟子為什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2024-04-17文化

人心有十層:前三層天地人,後七層道德仁義禮智信。

古人雲:「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禮心以上的心境層次,就像大道一樣,已經無法用語言文字去真正的表達。它們也像大道一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然而為了傳承不至於斷絕,很多人也是不得不勉強地去傳承和解讀優秀的國學文化、解讀心靈。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我們都知道人人都應該講道德、講仁義,可是又有誰能把它們真正講解得準確無誤呢?

那些滿嘴「道德仁義」的人,你如果真的完全按照他所說的去做,那還真有可能把自己坑得死去活來。這不是道德仁義本身有問題,而是那些人解讀得有問題。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甚至更久以來,封建統治者們、董仲舒、朱熹等大儒們,它們哪一個對道德仁義的解讀會沒有問題呢?會是完全準確的呢?即使是孔子和孟子對於仁義的解讀其實也不多,即使是世界三大宗教,即使是釋迦牟尼、穆罕默德,也只是宣揚慈悲、博愛、仁愛、寬容等罷了。這不是他們不想多一些解讀,而是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以老子的智慧,也只是寫了幾千言的【道德經】而已。後世的大儒們所宣揚的道德仁義,又何止百萬言。然而他們所解讀的,真的就準確無誤嗎?他們真的比孔孟、釋迦牟尼等還厲害嗎?

所以,孟子才會感慨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一旦涉及到道德仁義,那就必然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然而國學文化又需要不斷傳承、不斷解讀,不然還怎麽進步呢?對道德仁義的解讀總不能因為怕摔角,就躺在地上不動了吧。

其實人類的一切所學、所思,在根本上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層次而已。人類的一切現代化科學科技等,也都是人類所學所思的副產物而已。

人類十層心境,能夠真正講明白的,並被眾人所接受的不過就只有最後兩層心境而已。

然而道德仁義禮也只是七魄心的前五層心境而已。七魄之上還有更加虛無縹緲的天魂心、地魂心、人魂心。

為什麽三魂心會超脫在其它心境之上呢?

因為人魂心情掌控人類一切情感,假如一個人的情緒、情感不對,就有可能拋棄一切理智和信念,甚至拋棄道德和仁義,如此那還談什麽心境呢?最後就只會剩下茍且的活著而已。

地魂心高於人魂心,是因為地魂心性直接決定著人的性情和情感。

天魂心高於地魂心,是因為天魂心靈又直接決定人的心性。

天道有常故而靈,地性有容故而廣,人情有公故而通。

人有十層心境,一層心境一層天,一層心境一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