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廣州「紅雙喜」煙廠舊址改造 | 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 / 豎梁社建築

2024-04-26文化

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前身為 廣州卷煙二廠舊廠 ,其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由愛國華僑實業家簡姓兄弟創辦的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州制造廠」 ,工廠生產的「雙喜」「白金龍」「銀行」「黃金龍」「七星」「百雀」是當時廣州六大名煙。

△ 改造前的廣州卷煙二廠舊廠址

2011年,為適應城市發展,卷煙二廠搬出市區,多數建築進入空置狀態。2022年 揚韜科技 落戶卷煙二廠, 科技與傳統相融 的改造思路初步形成。

△ 改造後的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

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 與國家4A級旅遊景區陳家祠隔路相望 ,立項之時便倍受關註。地處中山七路和康王中路雙主幹交匯處,地鐵1/8號線「陳家祠站」上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 專案區位分析圖

△ 揚韜廣場與陳家祠隔路相望

舊廠區封閉且神秘,上世紀的工廠建築粗獷風味得到保留,隨處可見的管道、儀表以及機器仿佛昨日還在正常地運作。

△ 改造前的廠區內部

主體建築的結構保存良好,可塑性強,不過主體建築在 空間布局 、垂直交通、消防疏散等方面均存在問題。

△ 改造前的廠區建築

為了滿足新型產業的功能和空間需求,在不破壞原有建築結構和立面構成的情況下,對建築進行功能適應力改造,以 微改造輕介入為舊建築植入新產業。

△ 改造後的功能分布分析圖

△ 改造後的園區鳥瞰圖

商業主軸 從東北角的廣場入口,經過林蔭天道、中央廣場、次廣場,至南區龍津路出口區域,串連三個重要節點: 入口廣場、中央廣場、南廣場 ,並透過 各區域的閉環動線連線的多個空間 ,最終打造為強連線性的主要街道,引導人流從東北角的地鐵口通往其他場所。

△ 入口廣場靠近地鐵口,匯集人群

△ 中央廣場吸引人群

△ 南廣場串聯商業與行人

開啟圍墻後,揚韜廣場作為連線中山七路與龍津中路的 全天候開放式園區 ,模糊了城市與園區的邊界,重新化為城市一部份,成為承載新生活的老城開放街區。

△ 改造前的城市界面

△ 改造後的城市界面

△ 改造前的街道

△ 改造後活躍的開放式街區

為了滿足老城區苛刻的停車配比,在邊角位置分別設定 兩組立體機械車庫 ,引導車流完成集約式停車——先在邊角完成停車,再深入內部步行探索。

△ 立體機械車庫

面對在城央如此零碎的工業舊址體量,設計考量的第一要事是 「連線」——連線人與建築,連線場地與城市,連線傳統與未來。

△ 微改造中的「連線」

第一次走進舊廠區勘察時,依稀還能聞到淡淡的煙草味,樓棟之間留存著各道工序間的運輸連橋。受場地原有連廊系統的激發,用若幹組 醒目的橙色風雨連廊 ,把分散的樓棟串聯起來。

△ 原有連廊和新增連廊分析圖

△ 白天和夜晚的南廣場

將最具有辨識度的 2、3號樓之間的運貨隧道 重新塑造,體現「連線」的主題元素,成為專案的一張名片。

△ 改造前的運貨隧道

△ 改造後的運貨隧道

△ 透過隧道看園區(左右滑動檢視更多視角)

基於二層架立的連廊打造的 雙首層商業 ,增加了樓梯的數量,借此契機 把樓梯塑造成幾組雕塑, 有的依附在建築立面,有的獨立成為體量,有的甚至成為塔體,融入連廊又各自獨立,形成景觀節點為園區環境增色。

△ 搭建連廊實作雙首層的商業模式

△ 將樓梯打造為景觀雕塑

得益於舊園區建築豐富的立面語言—— 豎排圓窗、遮陽挑梁、橫向長窗、空中連廊…… 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透過微改造喚醒了舊場地,就好比 擦拭封塵已久的容器 ,讓她重新煥發光彩。

△ 改造前的十號工坊

△ 改造後的十號工坊

△ 新建的科技展廳

園區開放後,附近的居民時常路過「監工」,慕名而來的遊客多了一處廣州打卡地,各大餐飲休閑品牌爭先入駐,各大科技公司也在此落戶聚集。

△ 園區裏活躍的人群活動

△ 熱鬧的商業街區

△ 網友們的熱情打卡(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截圖來源於網絡

1906科技園揚韜廣場坐擁了 2.5萬㎡都市沈浸式商業街區和3萬㎡城央花園低密度辦公空間。 放眼未來荔灣區的商業版圖,除了接軌國際化,更會結合自身嶺南特色, 打造別具一致的特色商圈 ,吸納更多的國際商家和遊客,釘選荔灣商業消費圈。

專案資訊

專案位置 | Location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333號

業主單位 |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揚韜科技(廣州)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 | Design Firm

豎梁社、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石木川(佛山)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細部設計工作室

設計團隊 | Design Team

主持建築師 | Design Direction

鐘冠球、宋剛、朱誌遠

設計團隊 | Architectural Design

豎梁社:鐘展寧、陳嘉明、段哲、陳偉坤、馬環宇、饒堯、楊嶺蘭、朱尹昊、王虎、廖若辰、謝勇斌、羅越(實習)、盧學良(實習)、唐小涵(實習)、王愷(實習)、謝佳權(實習)、蔡東航(實習)、陳納(實習)

深化團隊 |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豎梁社鋼砼工作室:孫曉民、鄭梓茂、曾永傑、李光銘、陳興松、林梓銳、林鴻欽、陳榮輝

合作單位 | Cooperative Team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吳翠平、鄭旸、陳成謙、盧銘、黃靈傑、紀新鋒、史夢霞、陳璧如、劉明朗、陳夢琪、張綺婷、趙笑寒
石木川:黃偉鋒
細部設計工作室:姜濤

建築面積 | Scale of Construction

總用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5萬平方米

設計時間 | Design Time 2022.07

完成時間 | Completion Year 2024.02

攝影 | photographer

吳嗣銘、Hunk

資料來源、版權所有:豎梁社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