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可以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紅」到底是在說什麽?

2024-02-21文化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在赴任杭州的路上寫過一首【暮江吟】,是七絕詩中描寫景色的佳作,「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描寫了傍晚時分夕陽西下,一道殘陽鋪灑在江面上,夕陽斜照,波光粼粼,江面倒映著夕陽的紅和青山的碧,嫣紅翠綠宛如一幅水中油畫。會背這首詩的人不少,但有意思的是這詩中裏有一個詞大多數人可能從來沒有註意過它,這個詞就是「瑟瑟」。「瑟瑟」究竟是什麽意思呢?有熟悉語文的朋友可能還記得「瑟瑟」在小學課本上的解釋是:「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這可和大家所熟悉的瑟瑟發抖等詞語一點都不一樣,那麽為什麽「瑟瑟」是青綠色呢?

在現代漢語裏面和綠色接近的詞有青、碧、蒼…… 可沒聽過形容綠色的詞語裏有「瑟瑟」啊?確實關於「瑟瑟」表綠色的用法在文學作品上很少見,最主要還是集中在唐代時期,同樣也是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中「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茶」,也可以說是綠色的茶粉在水中沸騰。有一種研究認為「瑟瑟」其實應該是個音譯詞,和我們今天使用的沙發、咖啡、可樂一樣,他們分別對應sofa、 coffee、 cola了這幾個英文單詞,那麽和「瑟瑟」對應的詞是什麽呢?這個詞當然不會是英語,而是波斯語。唐代的波斯語我們當然已經聽不到了,但是可以用現在的波斯語作為參考,大家可以聽一下今天波斯語中「玻璃」這個詞的發音,也可以再找一下「瑟」這個字中古時期漢語的擬音,發音非常接近「sat」。最接近的現今大家生活的是可以找身邊會說粵語的朋友讀一下「瑟瑟」大概就能明白,古漢語「瑟瑟」的發音和波斯語中「玻璃」一詞兩者的發音非常相近,這樣有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那麽這個來自波斯的「瑟瑟」究竟是個什麽東西呢?在成書於唐代的【周書】和【通典】當中對「瑟瑟」都有記載:「……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多大真珠,頗梨、琉璃,水精、瑟瑟……」看文字好像不是很明白在說什麽,那麽嘗試讀一下就能發現,大概就是說波斯、都宿利幾個地方,有很多珍珠、玻璃、琉璃、水晶、瑟瑟。【舊唐書】當中也記載了高仙芝在天寶九年(750)征討石國時的收獲:「破石國獲大塊瑟瑟十余石、真金五六駝……」這些資料都表明「瑟瑟」應該是一種珍貴的寶石,而根據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的薛愛華分析「瑟瑟」應該是指天青石或者方鈉石。

天青石顧名思義,原石一般呈淺藍綠色或藍灰色,自然界發現一般以厚板狀或者柱狀晶體為主,呈現透明狀,有著玻璃般的光澤。方鈉石也通常呈現淺藍色,在自然界中很難有大塊的結晶體,一般也呈現玻璃光澤,看起來要比天青石更加油潤光亮,在現代寶石屆中也常常作為青金石的替代品出現。那為什麽考證說「瑟瑟」可能是天青石或者方鈉石呢?畢竟藍綠色的寶石也不少,為啥不是綠寶石什麽的呢?我們查閱其他的資料可以窺見一二,唐代另一位詩人溫庭筠有寫過一首【瑟瑟釵】中提到了瑟瑟的顏色和質感:「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余香。」可見「瑟瑟」應該還是半透明的,可透光。考慮到產地的因素以及古代貿易往來和交通工具等,天青石和方鈉石的可能性最大。

那弄清楚「瑟瑟」的顏色和質感之後,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個畫面感就呼之欲出了。不得不佩服白居易的文筆技巧,寶石是靜態的,固態的,而水是動態的,液態的。用寶石來比喻水波,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細想卻意外地貼切、恰當。其實用寶石來形容水波白居易還不是第一人,唐朝之前的南梁有個皇帝叫蕭綱他寫過這樣一句詩:「風開瑪瑙葉,水凈琉璃波。」用瑪瑙形容葉子,用琉璃形容水波,也是非常神妙的寫法了。

在白居易之後,還有一些唐代詩歌也用「瑟瑟」來形容顏色,比如韋莊的【乞彩箋歌】「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殷文圭的【題吳中陸龜蒙山齋】:「花心露洗猩猩血雪,水面風披瑟瑟羅。」這樣的「瑟瑟」不但有藍綠色之意,更兼具抖動的動態美感。但是自唐代以後宋一代的領土不斷縮小,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少,「瑟瑟」也就慢慢失去了作為寶石在這層意思,回歸到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形容顫抖或者比擬琴聲的說法。

其實,文化歷來都是與政治、經濟分不開的,避開當時社會宏觀大背景單獨談文化水準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我們今天的漢語當中有數不清的外來語,這是我們越來越深的融入到全球化行程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白居易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他又會用什麽新詞來形容當年所見的景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