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第四十回,也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期間,眾人泛舟遊湖,看見滿湖枯荷,曹雪芹看似隨意地寫了一個小插曲,這個插曲的主角是林黛玉,原著記: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麽還不叫人來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第四十回
這段對話裏藏有許多有意思的資訊,非細心之讀者難能窺探。
眾金釵乘船遊玩
在對待枯荷的態度上,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截然相反的,賈寶玉其實不喜歡這些枯荷,只是因為林妹妹喜歡,他才愛屋及烏,掉轉話頭,讓人不要將枯荷拔去。
寶黛兩人對待枯荷的態度,其實是曹雪芹的「以小見大」,其本質反映的是兩人人生觀的差異,早在第三十一回,曹雪芹就有所透露: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個道理,他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故此,人以為喜之時,他反以為悲。那寶玉的情性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願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只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無可如何了。——第三十一回
寶黛對枯荷的不同態度,此一段便是絕佳註腳。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更有意思的是林黛玉的那句: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李義山便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林黛玉的話說得很極端,對李商隱她不是普通的「不喜歡」,而是「最不喜歡」,加上一個「最」字,將李商隱打入了瀟湘妃子黑名單裏的最底層。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那她喜歡哪些詩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曹雪芹沒有直言,但我們可以從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詩」管中窺豹,香菱住進大觀園,想要學習作詩,就拜林黛玉為師,黛玉制定的教學計劃是這樣的: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裏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裏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林黛玉推薦的詩人,有唐代的王維、杜甫、李白,其余則大多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如陶淵明、謝靈運等等。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黛玉既然推薦這些詩人,自然是喜歡這些詩人所作的詩,可問題在於,跟這些詩人相比,林黛玉的詩作風格和李商隱極其相似。
李商隱筆下的名句非常多,最有名的就是那首【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再如【錦瑟】一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有【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無不寫盡千古遺憾。
李商隱詩作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晚唐的時代背景,這註定他寫不出盛唐時期李青蓮那樣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之作,他的詩作中往往有一股纏綿不盡之意。
比較李商隱和林黛玉的詩風,其實內在情感趨向是十分相近的,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也會發出「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嘆惋;【桃花行】中更有「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的悲傷情緒。
林黛玉作葬花吟
越跟自己相似,自己反而越不喜歡,林黛玉這種思維看似矛盾,實則符合心理學的內在規定,正如【大觀紅樓】中所述:
黛玉對一個與她沒有直接互動經驗和現實利害關系的唐代詩人,竟以強烈的情緒和言語表達出「最不喜歡」的態度,便應該是投射心理所致,恰恰反映出她其實擁有李商隱式的性格傾向,也極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這和「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是近似的,只是一個為無意識的不自覺流露,一次則是理性反省的自覺表示。——【大觀紅樓】
同時,林黛玉並沒有把李商隱一棒子打死,當泛舟湖上,看著滿池枯荷,她還是肯定了李商隱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裏要提醒諸君的是,李商隱的原句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而不是曹雪芹所寫的「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種「一字之改」的情況,在【紅樓夢】裏還算常見,比如第四回介紹李紈的家世背景時,曹雪芹就把「女子無才便是德」,改成了「女子無才便有德」,脂硯齋對這種改動贊賞不已,批下「有字改得好」的評語。
寶釵黛玉園中觀鶴
林黛玉獨喜「留得殘荷聽雨聲」,也非一處閑筆,它對映的是黛玉葬花的潛在心理。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葬花的場景首次出現,非常巧合的是,跟枯荷一樣,這次跟林黛玉討論葬花的人,仍舊是賈寶玉,原著記:
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裏。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裏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裏不好。你看這裏的水幹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裏,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凈。」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第二十三回
無論是枯荷,還是落花,寶黛兩人的態度都是相似的。
林黛玉葬花歸來
枯荷,賈寶玉要拔掉,落花,賈寶玉要撂到水裏,這跟賈寶玉「喜聚不喜散」的人生態度顯然是暗合的,枯荷、落花都是消極意象,賈寶玉想要清理掉它們;
這兩次都被林黛玉阻止,因為她「喜散不喜聚」,而且林黛玉對這些消極意象總會給予最大的包容和關懷。
對於落花,一向不事勞作的林黛玉,連針線活都很少做,卻能擔起花鋤,帶上花囊,拿著花帚,挖好花冢,將這些落花細心埋葬,所以脂硯齋就此評價林黛玉: 寫黛玉又勝寶玉十倍癡情。
枯荷也是如此,經歷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繁盛之後,只剩下這一支支枯荷,林黛玉拯救它們的方式就是,讓人不要拔了它們,讓它們就這樣靜聽風雨之聲。
林黛玉焚稿斷癡情
林黛玉這種性情,註定了她對生離死別的看淡,這基於她「人生終有一散」的潛意識心理,所以黛玉最終淚盡而逝,一定不是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對賈寶玉滿懷著怨意,淒然病逝,早在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就曾自行預料個人結局:
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己漸成,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癥,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諸君請看,心較比幹多一竅,過慧易夭一語成讖,林黛玉早已預料到了最終的一切。
本文乃「不紅居士」獨家正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