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多看書真的能提高自己嗎?

2024-01-31文化

不能!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騙局,像鋼印一樣刻在人們腦子裏,比如讀書就會優秀,努力就是可敬,善良本就應該。

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人很容易變得掩耳盜鈴,變得自我感動,而完全忽略了客觀事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成為了一種表演藝術,不但能表演給別人,也能表演給自己。也就是說,讀書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感覺上的良好,除了獲得情緒價值,人們在讀書中的收益甚微。即便讀了很多書,該不會的還是不會,該抑郁的還是抑郁。

如果單純把讀書作為一種消遣,一種精神的自洽,一種自處的方式,讀書當然是好的。總比其它不良嗜好和興趣習慣來得有益。

但是,如果想透過讀書來提高自己,就必須要過兩關。

第一是理解關。

任何表達方式都有它的漏洞和缺陷,或者說,凡事只要言傳了,資訊就一定會遞減。所以,讀書不是為了信書,是為了聽音,聽書中道理的弦外之音,感悟只可意會的那一部份。【被討厭的勇氣】中有一句話:自由,就是被人討厭。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會覺得太過極端。人為了自己的自由就要做讓人討厭的事麽?如果被人討厭了,我不是更加的不適難堪,只會越來越桎梏局限,哪來的自由?

對於一個只會讀字面意思,在字裏行間尋找蛛絲馬跡的人,讀書就像盲人摸象,還是少讀為好。

感受到被人討厭,本質上是一種對外人、外物、外部世界的關照和敏感。你允許被人討厭,甚至不在乎別人的討厭,說明你把關註點,把擱到眼睛上的放大鏡調整了方向和角度。不追逐、不在意外部評價,心就逐漸回歸內在,開始取悅自己、忠實自身。當你為自己生長出了一片獨立的天地,你就成了這片天地裏的王,也就為自己找到了自由。

當然,這句話你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更好的解讀。只不過舉個例子,來說明理解力的作用。

這種理解力,和生活經驗有關,和學識素養有關,和文化程度有關,和原始基因有關,和個人追求有關,當然也和讀書讀的多有關。只不過,並不是每一個讀書多的人,都能讓理解力逐漸走深。有些人看似積累了讀書量,但是能力和能量的質並沒有太大提高,這就是理解力不夠,穿透力不強,不能領會的原因造成的。

第二是實踐關。

想要透過讀書提高,是一定要實踐的。讀書不只是思想的盛宴、精神的饕餮,單體而上的洗禮是無法真正改變一個人的。一個人如果知道十分,卻行動一分或者壓根不行動,這種知道就淪為了誇誇其談的消遣。甚至,還會成為一種負累,會讓人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麽我知道了這麽多,還是一個平庸的凡人?這就像抑郁的人往往不是知道的太少,恰恰是知道的太多,又感到自己缺失的更多的人。

知道一分,行動二分,行比知總是多一點,知才能夠恰當的指導行,行才能去更好的驗證知。這樣,讀書有了反饋,才會越讀越有力氣,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有收獲。這也就是為什麽王陽明會提出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再行動,也不是行動了再知道。是邊做邊想,邊想邊做,融為一體。久而久之,人就成了大器。

況且,只有行走了,實踐了,經歷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寫下這句話的深意。這就像一個歷經世事的人才能看穿什麽叫孤獨本是常態,逢人不必言深,而不是照貓畫虎,看樣學樣,刻意模仿,最後把自己搞成了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