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德慶的「遊神」:各村龍母行宮的龍母神像齊聚高良「趁龍船墟」

2024-03-09文化

悅城竹枝詞

清·顏薰

楊柳水通梅子汛,青旗山北對黃旗。

康州四百多村寨,處處行祠賽水妃。

福建「遊神」火出圈,越來越多人關註「遊神」這項民俗活動。遊神是指模仿神明巡遊的傳統民俗活動,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一帶,以閩、粵為盛。

▲影片:龍母出巡

德慶是龍母故鄉,德慶遊神的神明自然是「龍母」。今年元宵節,悅城龍母祖廟的龍母娘娘上午出巡德慶縣城,下午乘船到肇慶市區巡遊。在古時候,除了祖廟的龍母出巡之外,高良一帶的龍母行宮還有「趁龍船墟」的遊神民俗。

說到龍母行宮,德慶作為龍母文化發源地,行宮遍布各地。嘉靖【德慶誌】卷十一【秩祀·龍母廟】就記載「四鄉皆有行祠」。康熙【孝通廟誌】亦載:「康州四鄉三百余寨皆設行祠,另郡所設難以列舉」。

清代詩人顏薰在他【悅城竹枝詞】中有「康州四百多村寨,處處行祠賽水妃」之句。詩文中「行祠」即行宮,「賽」乃「行祭禮以酬神」之義,「水妃」指「水府元君龍母娘娘」。詩文大意是:遍布德慶州四百多處村寨的龍母行宮都行祭禮來酬報龍母神恩。

從道光年間開始,德慶州金林鄉第五都高良一帶,出現了擡著各自龍母行宮的龍母神像,齊聚高良「趁龍船墟」的遊神活動。光緒【德慶州誌】卷四【地理誌第六·風俗】載:五月二日,高良諸村,刻木為龍,鱗爪畢具,沿村張旗鼓,備儀采、角黍,延道士,迎木龍,唱龍船歌,賽龍母神,謂可驅螟騰。道光以還,浸變其制,每村各聯十數人為一龍,前戴首,後曳尾,中者各挾鱗爪,皆片木為之,沿村戲舞,各迓其村龍母神齊集高良墟,謂之「趁龍船墟」。男女往觀,商販闐集,蓋以娛龍母神雲。其時以供神之余相贈遺,謂之龍船餈(讀若滯)雲。揚子【方言】:「鉺,謂之糕,或謂之餈」是也。五日,鄉間或緣溪澗戲龍船。以八日為龍母誕,帆檣舸艦,往來於悅城水口者,鱗集賽祝,醵金演戲,歲以為常。

意譯:五月初二日,在高良一帶的村莊,用木頭雕刻成龍的樣子,這條龍具備龍鱗、龍爪,栩栩如生。沿途各村旗幟飄揚,敲鑼打鼓,準備好各式各樣的粽子,聘請好道士,來迎接木龍,並且唱「龍船歌」,行祭禮來酬報龍母神恩,說是可以驅散妖邪。自道光年間以來,禮制逐漸變化,每條村有十幾人舞動一條龍,前面一人戴龍頭,後面一人拖著龍尾,中間各人挾著龍爪、龍鱗,都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沿著村莊舞動嬉戲。各自迎接自己村中的龍母神像到高良圩,稱謂「趁龍船墟」。信男信女前往觀看,商販雲集,大概是為了取悅龍母,以求得到庇護。當時還會相互贈送供奉龍母之外多出來的粽子,這種粽子被稱為龍船餈(德慶話中餈與「滯」同音)。漢代揚雄所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鉺,謂之糕,或謂之餈」就是這個。

▲高良「陸地龍船舞」表演

與德慶州同屬肇慶府的新興縣也有像「龍船圩」那樣擡眾神明齊聚一地的遊神活動,當地稱之為「走大王」。清乾隆【新興縣誌】卷之二十七【風俗誌】載「元宵報賽醮筵,多趁佳夜。舊例:縣官命裏長迎六祖及諸神於龍興寺慶賀,祈年歲豐登。今龍興寺建萬壽亭,為朝賀之所,聽裏民各就本鄉自建壇祈福。是夕懸燈銀燭,沿街燦爛,獅象魚龍,跳舞喧闐。壯者戲耍秋千,文人猜射燈謎,競放花筒……」根據乾隆【新興縣誌】記載,是將六祖以及當地諸位神明擡到龍興寺一起慶賀,祈求五谷豐登。

▲ 乾隆【新興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