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湖南通道最美3大中國傳統村落,侗寨風情古韻靜美

2024-04-18文化

湖南,懷化,通道縣。

位於懷化市最南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歷史上,通道縣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這裏侗族占總人口的78.3%,侗族風情尤其濃郁。

一起來看通道縣名列前3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最美3大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處於通道侗族自治縣百裏侗文化長廊的腹心。

這裏的風雨橋最具特色。境內有9座始建於清代的風雨橋,為木結構橋,其獨特的建造技藝被評審專家譽為「是中國古老造橋術的尾閭,是國內橋梁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

走進村落,幹欄式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以普濟橋、迴龍橋為代表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坪坦風雨橋,橫跨坪坦河兩岸,尤其風光秀美,人文古樸。

坪坦村四周青山環抱,一條美麗的小河從村邊流過,擁有吊腳樓、風雨橋、薩歲壇、古道等特色侗族風光,此外婚喪、信仰、歌舞等侗族傳統文化習俗大部份保留完好。

這裏既保存傳統的侗族文化,又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目前尚存的孔廟、南嶽廟、城隍廟等一批古建築是有力的佐證。

2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名列第6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至今有642年歷史,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7個聚居群。村內建築群因山就勢,結構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既與環境融於一體,又形成了獨特的「山脊型」與「山谷型」民居模式。

村寨中有4個鼓樓,寨中鼓樓簡樸地立於田中;龍氏鼓樓昂然立於山上最高處;蘆笙鼓樓雕梁畫棟最漂亮,為九層密檐攢尖蘆笙頂木樓,下五層為四角,上四層為八角,翹檐上下都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金光閃亮;牙上鼓樓最為奇險,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於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最長的一根有9.1米高;為獲得一個小小的鼓樓廣場,全部采用懸空貼巖而建的作法,形成典型的「懸貼式」侗寨建築。

這裏是純侗族山寨,是中國保存完整民居古建築群,堪稱侗族民居「實物博物館」。芋頭侗寨建築,從各方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民居以「幹欄式」為主,沿山谷因勢布局,與周圍環境巧妙地融於一體。壁面工藝為開槽密檻,整體格局謹嚴獨特。為適應自然條件,在民居圍合中開辟池塘水面,構成侗寨特殊風格。

村落裏至今保留了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築物,如有名的廻龍橋、牙上鼓樓、1.6公裏長的古驛道、龍門、長壽井、薩歲壇。在這裏,鼓樓的凹入式入口、斜立式美人靠、以及一些風雨橋、門樓的造型與建築細部,均具有芋頭的地方特色。此外,芋頭侗寨節慶活動豐富,如為也活動、祭薩、鬧春牛、搶魚塘比賽等,都充分體現了侗族人的生活方式。

3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黃土鄉皇都侗族文化村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黃土鄉皇都侗族文化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皇都村始建於明朝,是一個純侗族聚居的村寨。走進皇都侗寨,巍峨的鼓樓氣勢雄偉,靈動的風雨橋靜臥河上,層層疊疊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那無釘無鉚、極具侗族特色的木質建築,引人駐足觀賞,風光尤其秀美。

這裏的侗族文化源遠流長、保存完好,擁有侗族原生文化‘活化石’的美稱。這裏是一座侗族非遺活態博物館,村民住的吊腳樓、穿的侗錦、喝的油茶、吃的合攏宴、唱的侗戲等,處處彰顯侗族非遺魅力。

該村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侗錦織造技藝、侗族蘆笙、侗族銀飾制作技藝、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竹編技藝、侗族合攏宴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專案眾多,素有「侗族文化活態博物館」之美譽。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古村古鎮檢視「古村記」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