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究竟是啥?大多數人都沒能理解

2024-10-08文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名氣可並不比孔子差,漢文帝尊崇的「黃老之學」就是黃帝與老子的學說。

還有老子寫的【道德經】也不簡單,不僅是中國道教的思想指導,還被稱為「萬經之王」,在全世界都有名。

但是【道德經】畢竟是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了,有很多句子在現代人看來很難讀懂,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認知。 就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

天和地是無心之物,他們怎麽會不仁呢?天地將「萬物」視為「芻狗」,芻(chú)狗又是什麽?

道家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人。據說老子的耳朵十分奇特,所以才得名李耳。在古代,長相奇特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特殊之人。

比如孔子是駢齒、項羽是重瞳等,老子的大耳朵也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吉祥的象征。

周王得知這個奇特的人後,就把老子召進了皇宮。他親眼看見了老子的大耳朵後,便直接給他找了個官職。

於是老子就在皇宮裏當上了「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藏書館管理員。老子本來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在這裏更是如魚得水。

老子趁著上班的工夫,將周王朝的藏書看了個遍,老子因此十分博學。

與老子同一時代的還有孔子,當時孔子也聽說了老子這樣一個博學的人,於是特地從魯國跑過來找他,只為了向他請教周禮。此事在【孔子家語】就有記載。

當時孔子聽說有這樣一位能人之後,便很想前去拜訪老子。

這天正好有空閑,於是孔子對南宮敬叔說:「聽說有位博學者叫老聃,我想去拜訪他,你要一起來嗎?」

南宮敬叔當然同意,於是他們二人一同拜訪魯國國君。

魯國國君得知此事後,還好心送了他們一輛車、兩匹馬、一個司機、一個童子。孔子一行便來到周王朝,見到了老子。

老子對孔子的提問也是竭盡所能,知道的盡量告訴,不知道的就只好承認學藝不精了,只不過老子確實沒有遇到不知道的。

從此也就有了老子是孔子老師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牢靠,他們沒有經過正規的拜師儀式,不能就這麽隨便叫老師。

當時的孔子也是奔著拜訪和討論問題去了,並不是為了拜師。只能說老子知道的確實是比孔子多,看得也更透徹一些。

時間來到春秋末期,周王朝氣數已盡,雖然姜子牙之前保證,背他八百步,就有八百年,但是後來的周王朝名存實亡,被各個諸侯國欺負得不敢說話。

老子的母親去世之後,他回家守孝三年,就在他回來之前,周王朝發生了內亂。

周朝的王子朝逼宮,想讓周敬王讓出皇位,但是當時最強的晉國出兵救下了周敬王。王子朝見大勢不妙,將周朝珍藏的典籍全都帶走了。

而老子這個圖書館管理員沒能攔住他,這就是失職,因此老子就被罷了官。

老子本來就因為喪母而悲傷不已,如今連官都沒得做了,於是他騎上自己的青牛,一路西行,想要渡過函谷關,去秦國散散心。

別小看了老子這青牛,它在【西遊記】中都能跟孫悟空打成平手,實力不容小覷。在老子八九歲的時候,他家附近的山上,突然就出現了一頭牛。

這頭青牛跟其他的牛不一樣,別的牛都是低頭吃飯,這頭牛是見人吃人,十分兇殘。

後來年幼時的老子把這頭牛收服了,還將這牛馴化成了坐騎。老子走在西出函谷關的路上,遠遠地就看到路邊有很多人,他們焚香夾道,只為了迎接老子。

老子問過才知道,原來是函谷關的守將尹喜讓他們這麽做的。這個尹喜從小就喜歡研究一些天文占蔔之類的東西。

這天,他正夜觀天象,發現東方的天象十分神奇,大片紫雲匯集,漸漸形成了一條龍的樣子,此乃大吉之兆。

尹喜仔細想了想,如今能夠引發此等異象的人應該不多,難道是老子來了?

尹喜堅信自己的判斷,他認為一定是老子來了,於是他命令眾人都去路上迎接老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三日的中午,眾人終於見到了老子。

老子果然跟傳說中的一樣,眉毛長到鬢角,耳朵垂到肩膀,一看就是聖人之相。尹喜接到老子之後,顯得十分開心,他請求老子將所見所想寫下來,為後人傳道。

尹喜還自告奮勇,願意為老子傳道。老子被他的虔誠感動了,於是便留在函谷關,寫下了【道德經】,創立了道家學說。

道家聖經【道德經】

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其實這本書是分上下兩卷的。

上卷的第一句就是我們熟悉的「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被稱為【道經】。

而下卷第一句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因此下卷又被稱為【德經】。

上下卷合在一起,才是【道德經】。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就西出函谷關,很長時間沒了音信。不過他留下的這本【道德經】,卻是後人手中的至寶。

尹喜得到它後,高興得七天七夜睡不著覺,每時每刻都要抱著這些文字看。

這本【道德經】不僅是諸子百家中道家的指導思想,在後來張道陵建立道教時,【道德經】依然是不能忘記的典籍。

漢順帝時期的張道陵,有一日經神仙點化,根據神仙的教誨創立了「天師教」,也就是後來的道教。

這個張道陵是張良的八世孫,從小就喜歡黃老之學,他在做夢的時候夢到一位老神仙下凡,讓他幫忙招攬弟子。

這位老神仙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曾經在周朝當官,這擺明了就是在說自己是李耳。他還傳給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希望他斬妖除魔,匡扶世道。

張道陵醒過來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尋找【道德經】,因為在與老子的交談之中,他又學到了很多。

後來張道陵將自己註釋過的【道德經】命名為【老子想爾註】,這本書也是道教裏十分有名的典籍。

當初老子寫下【道德經】,只是為了教化世人,為了還尹喜一個人情,所以在【道德經】裏寫的都是一些「道理」。

老子自己都說了,這本書裏的東西是他透過「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安危禍福」為參考,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言。

老子在「周朝圖書館」裏看了那麽多書,可不是白看的,他肯定已經悟出了一些東西,他也想將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訴世人,於是便誕生了這本【道德經】。

那麽老子在這本書裏究竟說了些什麽?老子的核心思想又是怎樣的?

黃老思想中的人與自然

在漢文帝時期,就是靠著黃老之學,才讓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

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後,又將這套做法教給了兒子漢景帝,漢景帝又將此法更上一層樓,這才有了後來漢武帝時期的「窮兵黷武」。

如果沒有前兩朝積攢下的財富,漢武帝拿什麽去跟匈奴打仗?

而黃老思想之所以能讓百廢待興的漢朝飛快恢復,其重點就在於四個字「無為而治」,就是盡量去少幹涉百姓們的生產生活,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過上好日子。

而想要做到這樣,第一步就是要減少稅收,減少徭役,不讓老百姓有壓力和反抗情緒。

之前秦朝就是因為把老百姓逼得太緊,所以才引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如果秦朝能夠減少徭役,讓他們倆安心在家裏種地,他們還會成為點燃大秦的火苗嗎?

很明顯是不能的,因為百姓需要的很簡單,只需要平平安安有飯吃就夠了。

在黃老思想中,也正是相信這一點,所以他們認為,只要不施加外力的幹擾,百姓們會自己過上好日子,事實也確實如此。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實也是這樣一個觀點。

這句話裏的「芻狗」指的是一種用草紮成的狗模型,是在祭祀的時候用的。

古時候的人們對於祭祀這件事看得很重,因此每家每戶都會紮這種狗,就像是我們現在祭祀先人的時候使用的紙人和花圈一樣,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有用。誰沒事在家裏放個花圈啊?

這裏的「芻狗」其實並不是重點,它只是指代了一件低賤的東西。

因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應該是:天地並沒有偏愛誰,在天地的眼裏,天下萬物都像那無用的草狗一樣。

單看這一句話可能有點莫名其妙,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就是說,聖人也應該像天地一樣,將天下的百姓也視作那不值得一提之物,不必去幹涉它。

老子這裏想說的就是:天與地孕育萬物,他們並不偏愛某樣東西。在天地眼中,這世間萬物都是無用的草狗,一視同仁。

而聖人,也就是指皇帝,也要向天地學習,像對待草狗一樣對待百姓,不加理會,不加幹涉,讓人們自行休養生息。這便是「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