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蘇軾:懂得寒食之味,人生既清且明

2024-04-05文化

圖|物道[gf]a9[/gf]

物道君語:
如果你正經歷著生命的起起落落,唯願寒食節到來時,借著蘇軾的【寒食帖】給予你一份相知、一縷安慰。

明日天是寒食節,古人在這一天會斷火清竈吃冷食。如今,寒食節已經與清明節合並,很多地方都不會再過這個節日了。

可是氣候卻不理會這些。年年此時,總是免不了一陣陣的淒風苦雨,春寒薄薄地籠罩在人的身上,好像跟蘇軾曾經在黃州過的那個寒食節,並沒有什麽分別。

圖|夷山窯[gf]a9[/gf]

因此也時常會想,到底是怎樣的際遇,才成就了我們看到的那幅書法名作【寒食帖】?

隔著近千年的時光看過去,那是蘇軾最淒冷的一個寒食節,是跌落黃州的失意人生,是於悲苦憤懣之中揮筆寫下的字字淚哭,卻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轉身瞬間。

圖|物道[gf]a9[/gf]

元豐五年(1082),四十五歲的蘇軾在黃州過了一個很糟糕的寒食節。

他在詩裏寫,「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可是依然不習慣這裏霪霖不絕的春雨。看到海棠花也被打落到汙泥裏,紅的紅,白的白,好像自己被流放的荒廢年月,更讓人失意落寞。

住的環境也很淒苦,「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春江水漲得快,雨勢又大,草屋就像一葉扁舟,孤零零地流蕩在蒼茫煙水中。

圖|物道[gf]a9[/gf]

寒意侵襲之下,身冷肚餓,可是廚房空蕩蕩的,只能「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將就著在破爛的爐竈中,隨便煮些寒菜裹腹。

這樣的日子,蘇軾已經昏昏然地過了三年。忽然看到一只烏鴉銜著紙錢飛過,才恍惚想起——哦,原來又到寒食節了。

他知道,寒食節原本是為了紀念忠心耿耿的臣子的節日。當年,晉文公本想邀請曾有恩於他的介子推出山相助,卻輕信朝臣的放火逼山之計,導致介子推與母親雙雙燒死山中。

圖|物道[gf]a9[/gf]

說起來也諷刺,這場充滿荒謬的政治風雲,與自己此時因「烏台詩案」而無端下放的處境,何其相似?

於是蘇軾只能沈沈地嘆一聲息:唉,「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我想回去報效朝廷,可是宮廷之門已經重重地關上;我想盡孝祭拜祖墳,可是故鄉也在萬裏之遙。

當滿胸憤懣到了極點,只剩下「死灰吹不起」的頹然無力感,連哭都哭不出來了。

【寒食帖】的內容,其實就是這兩首充滿「小我」辛酸的寒食詩。

圖|物道[gf]a9[/gf]

每次讀起來卻能夠切膚感受到,對於蘇軾而言,940年前的這個寒食節,散發著他一生中最沈重的寒意,是比寒食節本身還要冷冽到骨子裏的痛。

人生最難是這樣的時刻,未來遙遙無期,苦雨寒竈吃冷飯,心酸苦楚湧心頭,怎能不叫人心如死灰?

可是幸運的是,寒食節也成就了他。從此,「寒食」二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有了更深遠厚重的意味。

圖|了琹[gf]a9[/gf]

如寒食詩般淒冷艱難的日子,蘇軾在黃州過了三年。然而,他真的心冷如灰、一蹶不振了嗎?並沒有。

沒錢養家,就開墾黃州東面的山坡,自耕自種;沒有住屋,就自力更生,修建房子,還詩意地命名為「雪堂」。越是困頓遇挫,越不放棄對生活的探尋和堅守。

圖|一真[gf]a9[/gf]

記得當蘇軾被貶至黃州時,他的職位說好聽是叫「團練副使」,其實只不過是個沒有俸祿的虛職。

一家二十多口都抵達黃州之後,生計成了最大的問題。再怎麽省錢,積蓄也有用完的時候。

元豐四年(1081),他終於向黃州官府申請到了一塊地,大概有十多畝,足夠維持生計。

其實這塊廢地很難耕種,遍布荊棘和瓦礫,而且又遇到當年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真是快要把老骨頭都給累散架了。

圖1.2|物道[gf]a9[/gf]

可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修建水壩和魚塘,打井取水,種植麥苗,甚至還托人從四川帶來種子試種家鄉菜……

這回終於可以像自己的偶像陶淵明一樣,做個真正的農夫,享受田園勞作之樂。

因為這塊地就在黃州城內東邊的高坡上,他開始自稱「東坡居士」。蘇軾最響亮的號,便由此而來。

圖|物道[gf]a9[/gf]

我們總說,菜熱飯香的日子最溫暖踏實,沒有人會真正喜歡吃寒食。而蘇軾在黃州的這段時間,從耀眼神壇掉落泥濘人間,經歷著人生最大的失意,亦是他生命裏的「寒食」時刻。

但也正是這樣的磨礪和挫折,才讓蘇軾真正地成為了蘇東坡。

在這之前,他是蘇軾,是那個意氣風發、人人稱頌、敢於直言的大才子。但從此,人間有了蘇東坡,那個懂得與失意共處,身姿柔軟地與這個世界和解的人。

圖|物道[gf]a9[/gf]

之後的第二年,蘇軾將兩首寒食詩書寫成卷(另說為元豐七年離開黃州後),便有了【寒食帖】,成為後世稱頌的「天下第三行書」,與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並列。

可是奇怪的是,其他兩大行書,展卷即是氣韻軒昂、磅礴大氣,第一眼便覺得美,而蘇軾的這一幅字卻醜醜的。

蔣勛就曾說過,自己20多歲第一次看到【寒食帖】時,也覺得它歪歪的,一點都不挺拔,怎麽會是天下第三行書?

其實,【寒食帖】本身就不是為了美而存在。蘇軾調侃說,自己的字是「石壓蛤蟆體」,不講究筆法的線條和結構,也沒有太多尖銳的鋒芒畢露的東西,「美的字都讓你們去寫吧,我來寫醜的字。」

譬如,「臥」「聞」兩個字,又扁又塌,「聞」字中間的耳朵甚至還軟軟地泄下來。

可是仔細去看,它們又像是松掉的琴弦,訴說著詩人的這段屈辱和破爛。在寒食節的苦雨中,仿佛奏出生命的一種荒腔走板之音,讓人不忍卒聽。

【寒食帖】簡直就是蘇軾在黃州的那一段日子嘛!裏面字字都是他所經歷的「寒食」,是生命中最狼狽驚慌的逆境,是滿目瘡痍的不如意。

圖|物道[gf]a9[/gf]

可是想想,我們會希望自己的人生經歷這樣的風雨嗎?當然不會!而當生命必然遭遇這樣那樣的失意時,又該怎麽辦?

就像蘇軾原本也可以寫一手漂亮的字,可是恰恰在他的生命跌了一個大跟頭之後,卻寫出了最醜、最平凡、也最動人的字。

蘇軾用他的【寒食帖】,給予了我們一個關於人生的發問與答案。我們皆是趕路人,如何在匆匆之中葆有慢慢散步的心境,如何在苦寒世間擁有愉快行走的力量?不過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黃州一夢,寒食苦雨,千年如昔。

在生命的最後兩個月,六十六歲的蘇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回首向來蕭瑟處,最豐滿的人生,卻是始自寒食節的黃州流離路,以及歷經蒼涼難堪之後的【寒食帖】。

對於許多人而言,今年的春天或許更寒,生活的境況更難,也就更能懂得那種冷食之味。

圖|擬見[gf]a9[/gf]

如今再看這幅【寒食帖】,方知蘇軾所認為的那種人生最大的功業,除了真真切切想要多為百姓做些實事,更有對自我生命意義的不斷探尋、摸索、體會。

所以隔著940年的時間,我們依然能夠觸碰到那份悲天憫人的力量、站於最高處俯瞰世間的曠達胸襟。

如果你也在經歷著生命的起起落落,唯願寒食節到來時,借著這幅字給予你一份相知、一縷安慰。

圖|物道[gf]a9[/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