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方寸書簽日月長

2024-07-17文化

梁永剛
愛書之人,大多有使用書簽的習慣。書簽和書籍如影隨形,不離不棄,是必不可少的讀書工具。拿到一本新書,很少有人會一口氣讀完。累了、乏了、有事了,往往需要中斷閱讀,此時書簽便派上了用場,輕輕往書頁中一夾,省卻了下次閱讀時的尋找,可謂是省事省心。
我自幼喜愛讀書,但接觸到真正的書簽卻很晚。上初中時,我就養成了不隨意折書頁的習慣,沒有書簽,就拿一把塑膠尺子或者硬紙片夾在書中。考入師範學校後,除了在圖書館和閱覽室讀到更多的書外,自己還省下生活費買了不少書。那時候物資匱乏,市場上書簽的種類很少,價格也不便宜,於是我們這些學生只好自己動手制作書簽。一些好看的樹葉、過時的明信片、稍硬一點的包裝紙盒,經過一番精心剪裁,在上面題字作畫,搖身一變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簽,為那些年的讀書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我第一次購買真正的書簽,是在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年。一次去書店閑逛,偶然遇到一套【金陵十二釵】的木質書簽,共12枚,圖文並茂,制作精美,還散發著淡淡清香,令人愛不釋手。一問價錢,一套60元,是我當時月薪金的一半。思忖再三,我咬咬牙狠下心買了下來,圓了多年的一個夢想。再後來,隨著薪金上漲,囊中不再羞澀,加之一年會出去旅遊幾次,只要遇到自己鐘愛的書簽,我便毫不猶豫地掏錢買下。
平日裏,我喜歡逛舊書攤淘書,偶爾會與原主人遺漏在書中的書簽不期而遇,或者是一張早已泛黃的黑白照片,或者是一枚寫著寄語的幹枯楓葉。閑暇之余,細細品讀著舊書裏年代久遠的文字,久久凝視著在書中不知塵封了多少年的書簽,書簽背後的那段陳年舊事便乘著想象的翅膀蹁躚而來。
書簽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古代卷軸書的出現應運而生。不過,那時候的書簽稱為「牙簽」「牙黎」,多用珠片、木棒或金屬條做成,身份顯赫之人也有用象牙來做。「牙簽」是一種掛簽,古代讀書人為了區別書的內容和取閱方便,就在卷軸的另一端系上署有書名卷次的小牌子。北宋以後,隨著活字印刷術的普及套用,出現了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書籍,原本插在卷軸內的「牙簽」變成了夾在書內的書簽,文人墨客在書簽上題詩作畫漸成風氣。至此,書簽式樣基本定型,和現在的書簽並無兩樣。
書簽雖小,平添閑情逸致,折射文人情懷;方寸之間,管窺千年文化,反映百態人生。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在電腦或者手機上看電子書,傳統書簽的功能逐漸喪失,在市面上越來越少。不過,對於愛書人來說,收藏那些曾經伴隨自己倚床夜讀的書簽,不只是懷舊心情使然,更是收藏一份讀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