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余生,做個不好惹的人(深刻)

2024-07-03情感

生活中總有那麽一些人,他們謙遜有禮,處處為他人著想,看似無害,卻經常被人欺負和利用。或許你曾經也見過這樣的"老好人",在工作中總是唯唯諾諾,即便被同事無理要求也只能露出一臉標準的"女主播式微笑"。他們似乎永遠都在逆來順受,從未學會保護自己的權益。然而,這種看似善良的"軟弱",往往只會讓他們淪為別人眼中的"攻擊物件"。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做一個好人的觀念,但真正的"好人"與"老好人"其實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所謂的"老好人",往往只是被動地迎合他人,對自己的需求視而不見,最終只能任人宰割。這種處處為他人著想、人畜無害的做派,在圈子裏往往會被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簽。

學者唐諾深有感觸地說,"我一生所聽到的那些被稱之為'濫好人'的人,幾乎無一例外該去掉那個'好'字,直接就叫濫人。"可見,我們所認知的"好人"往往只是一種軟弱和懦弱的代名詞。相比之下,真正的善良應該是建立在一定的攻擊性基礎之上的。

事實上,攻擊性並非是罪惡的代名詞,而恰恰是人類生命力的體現。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會透過哭鬧、咬人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卻將這種攻擊性轉化為了自我攻擊,導致了抑郁的癥狀。心理學家曾奇峰就形象地比喻,"抑郁者們有著某種'荒唐的小氣',就好像他買了一把漂亮的匕首,都舍不得捅別人,只捅自己。"

那麽,所謂的攻擊性到底指的是什麽呢?很多人將其等同於"暴力",認為只有做出肆意破壞和傷害行為,才算是擁有攻擊性。但事實並非如此,硬核教授Jordan·Peterson對此有一個更中肯的解讀:"強調'不殘忍'是錯誤且有害的,但這並不是說,殘忍就是正確的。其真正的含義是,一個人可以做到殘忍,卻選擇了不殘忍。"

換句話說,真正的攻擊性並非簡單地表現為暴力,而是要體現在你敢於維護自己的權益、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捍衛自身的邊界等方面。就像小凪在日劇中所展現的那樣,她內心渴望融入同事圈子,卻又害怕被人討厭,所以總是謹慎地觀察別人的反應,以"女主播式微笑"來應對一切。但是,這種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做派,最終只能讓她淪為無休止地被各種無理要求的"攻擊物件"。

我們要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過程,任何單方面的一味付出都註定不會被尊重。你自以為的善良和懂事,別人往往壓根就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你從未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別人自然會認為你沒有邊界,所以他們的"入侵"理所當然。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從內心深處接納自己的"陰暗面",包括獸性、狡詐、貪婪等等。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們才能更好地掌控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和自我攻擊。正如Jordan·Peterson所言,"一個人可以做到殘忍,卻選擇了不殘忍",這才是真正的"善良"。

那麽,我們具體應該如何去釋放內心的這種"攻擊性"呢?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首先,要學會關註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他人。當有人對你提出無理要求時,要大大方方地拒絕,而不是一味地順從。其次,要學會"課題分離",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不要過度操心和自責。只有做到這兩點,你才能真正地保護好自己,不被別人隨意欺負和犧牲。

當然,要徹底改變自己的"老好人"內容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積累經驗。也許在最初嘗試的時候,你會遭遇貶低、打擊甚至是質疑,但這正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正如柳嘟嘟所說,"成長是痛苦的,但是,不成長會更痛苦。"

我們應該認識到,所謂的"攻擊性"並非是罪惡,而是一種彰顯生命力的方式。當我們能夠真正地接納自己的陰暗面,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益時,我們才會成為一個真正不會被人欺負的"強者"。所以讓我們一起擺脫"老好人"的枷鎖,勇敢地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