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2個看似精明,實際很傻的行為

2024-07-27情感

你好,我是大卷。一個正在透過讀書寫作,努力實作工作自由的85後職場寶媽。

不得不承認: 打破固有認知,有時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捷徑

比如【認知覺醒】中提到的這兩個看似精明,實則卻很傻的行為:

01

「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後才行動,如果前景不確定、不明朗,即使別人說得再有道理,也不願意投入。

因為擔心沒有回報,不願意行動,永遠停留在原地。

這一點上,我深有體會。

我是個資深小說迷,一直想寫出自己的小說。

首次簽約失敗後,我決定進行付費系統學習。但學習完成後,卻沒有真正下手寫一部小說。

於是一邊只想著要寫小說,一邊又擔心如果花大量精力去寫小說,要是沒人看,沒有預期收益怎麽辦?

因為這樣的看似精明,實則很傻的行為,我始終不斷在「 想寫小說 」和「 會不會浪費精力 」這二者間糾結搖擺,最後在小說夢上毫無成就。

去年10月開始更新公眾號後,久違的寫作欲望又回來了。

這一次,我不再想小說能不能賺到錢,只給自己定下兩個目標:完成簽約、寫完一部50萬字以上的長篇。

心態轉變後,小說很快獲得簽約。在這個小的成就後,我繼續保持小說更新,到現在已經更新22萬字。

更重要的是,在真正寫作的過程中,我才深刻了解自己對故事架構的掌控力到底如何,在人物塑造上還有哪些缺陷等等。

看過一篇文章,總結得很精辟: 窮人總是在學習,而富人總是在行動。

做一件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想要結果,那往往都得不到結果。

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摸索,才可能從中看到結果,獲得滿足,進而擺脫求而不得的現實焦慮。

02

「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不能讓自己快速發生變化,就不是最優的,所以要不斷尋找,這樣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當我們的認知改變後,刻意練習和真正去做才能打破阻礙,獲得進步。

可這時 「急於求成」的人類天性,又會讓我們四處努力探索,在看到結果沒有起色時產生強烈的焦慮。

因而變得「淺嘗輒止」,又或是單純「求快」。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經歷:

在讀【財富自由之路】時,他按照作者「只字不差」的閱讀要求,用每周4天,每天大概2小時,持續52周,將全書內容用鍵盤重敲了一遍。

在專註並持續的踐行下,他說自己極度認真地思考了維度、價值、復利等重要概念,以及對寫作的認知。

試想,如果他只是嘗試了幾天就放棄,那一定不會得到自我認知的提升。

任何事情,只要確定了目標,就別有雜念,帶著耐心和沈浸的心態走下去。

完成這件事後,你會發現看待問題的視角變得立體起來。

哪怕做完後覺得偏離了自己的目標,也會發現通向目標的路反而變得更加清晰。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只有真正主動去做一件事,那些你想要的才會慢慢向你而來。

-推薦閱讀-

去做自己的那座山

-END-

我是王大卷 正在透過讀書寫作,自律成長的85後職場媽媽。 專註分享【讀書寫作+個人成長+育兒經驗+中年養生】。

近期正在踐行健康飲食瘦身計劃,陪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