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為何窮人比富人更願意樂於助人?叔本華道出了原因,真的發人深省

2024-01-03情感

今年最讓人心痛的事情,莫過於住新房了。盡管這聽起來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但它卻像一把火,點燃了家庭內部的小規模戰爭。

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體會到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痛苦。無奈之下,我只好踏上了向朋友借錢的旅途。雖然東拼西湊,還缺一些,但平時關系親密的朋友都已經幫忙過了,我實在不好意思再開口第二次。

窮人似乎比富人更願意幫助別人。叔本華理論曾說,持續、不變的幸福狀態往往產生出相反的效果,因為這種狀態使人遠離痛苦,以致人們再也無法對痛苦感同身受了。

這就是窮人為什麽有時比富人更願意伸出援手的原因。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往往源於經濟條件、生活閱歷、價值觀等因素。比如,對於那些經濟條件好的人,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富裕而無法理解那些經濟條件差的人的困境。

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類似的困境,所以很難感同身受。這就是叔本華所說的「因為富有,所以他們不能對窮人感同身受,而後他們也不願意去幫助這類不知道為何痛苦的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那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就一定不善良,不樂於助人。而是說,他們可能因為缺乏理解而無法做出有效的幫助。

所以,我們不能以經濟條件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和品質,而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和感受。

歷史上,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晉惠帝的那句「何不食肉糜」。皇帝認為,餓肚子就去吃肉好了,何必把自己弄得那麽痛苦呢?

一個皇帝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可能是因為他無法理解百姓的貧困,無法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現實中的確也是如此。

窮人為什麽比富人更願意幫助別人呢?比如,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有些生活條件已經非常貧困,以撿垃圾為生的大爺大媽們,仍然想把自己積攢的一些錢捐獻給受災的同胞。

難道說,他們不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嗎?不,他們也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

經歷過貧困的人更容易理解那些在困境中掙紮的人。他們願意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因為誰都不願意低聲下氣地去求人幫助,那只是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會做的事情。

然而,那些一直在幸福狀態下生活的人卻很難理解平凡人的遭遇。他們可能會把貧窮看作一種新鮮的旅遊方式,但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

就像【香港富豪變形記】這個紀錄片,讓富豪體驗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也許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貧困的痛苦。

當富豪們走進窮人的家中,他們首先感到的是震驚,然後是難以置信:一個三口之家的居住空間,竟然比不上我自己的衣帽間!

這真的嗎?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天體驗中,他們徹底崩潰了:在這樣的困苦生活中堅持下去,日子要怎麽過下去呢?

正是這次經歷讓富豪們開始聯系其他富豪,決定為香港的窮人提供工作崗位,以期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然而在此之前,那些沒有經歷過貧困的人,又怎麽會願意伸出援手呢?

這正是因為富豪與窮人之間無法產生共情,所以才沒有幫助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生活中的貧窮者為何更願意幫助他人?因為理解和感同身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經歷過困難的人更懂得同處困境者的感受,因此會產生對同類的共鳴和憐憫,進而提供幫助。

當然,這只是一個普遍情況,不是所有貧窮的人都願意幫助他人,也不是所有富人都不願意幫助他人。此外,我們還需要記住,別人提供的幫助是出於情義,而非義務。

所以,如果你想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必須全力以赴去奮鬥。只要我們肯努力,未來的生活一定比現在更好。當然,生活總會有困境和意外,當需要幫助時,親朋好友之間應該盡力去幫助。

因為世事難料,你永遠不知道何時需要別人的幫助。總的來說,與人為善總是不會錯的,而且,我們先付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