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認知顛覆!揭秘困境本質,解鎖人生潛能的五大錯誤認知

2024-10-13情感

嘿,書蟲們註意啦!今兒個我挖到寶了,一本能讓你徹底淪陷的小說!翻開的那一刻,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情節緊湊得讓人窒息,每一章都是驚喜連連。講真,這書看得我廢寢忘食,根本舍不得放下。角色鮮活得仿佛就在身邊,情感糾葛直擊心靈,簡直不要太上頭!錯過它,你的書單可就少了顆璀璨星辰哦。快來,咱們一起沈醉在這文字編織的夢裏吧!

【認知顛覆】 作者:程驛

序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這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書,思考的內容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些問題。

我曾經提過這樣一句口號:「一年思考100個問題,死磕每個問題的本質原因。」但最終我只能做到一周思考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一年思考52個。我把每個問題的思考過程釋出在網上,沒想到大家還挺喜歡。

現在,我每周大致會用20個小時來進行思考,這幾乎是我工作時間的一半。

在思考過程中,我需要查閱、歸納大量資料,也需要對每一個問題的本質進行反復推演,這是非常痛苦的。

曾有人說,哲學家的工作是最簡單的,有一張舊沙發,在一盞昏暗的落地燈下就可以開始工作。「哲學家」三個字我不敢當,但我願意做一個深度思考者。

為什麽思考這麽痛苦,我卻願意不斷思考呢?

思考的本質是什麽

先問一個問題,你工作時最大的夢想是什麽?你可能會回答,夢想就是不工作。

其實,每個人都想透過努力工作實作財務自由,因為我們都渴望自由自在的狀態。

但為什麽只有少數人真正實作這個夢想了呢?

因為路徑不一樣。

多數人渴望的,其實是自在而不是自由。

比如,你總想休個小長假,到大理洱海邊找一個靠海的民居住上幾天,暫時把原來城市中的同事、客戶、霧霾、早晚高峰的煩躁等切斷,這就是自在。

你在家裏宅著,將手機直接調成靜音,買一堆零食,開始不斷刷劇,這也是自在。

自在的本質是盡量避免和周圍的環境或人產生聯系,無論你是在洱海邊的民居禮,還是蜷縮在家中,都是希望和之前的生活盡量減少聯系。

但思考的本質,恰好是建立事物之間的連線。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幅海報,面對它你是不會去思考的。但一個平面設計師可能就會去思考,因為他會把眼前這幅海報和自己最近設計的一個專案建立連線。

什麽是自由呢?它是指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擁有自由意誌的一種狀態。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便可以解釋——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自由就是指這種狀態。

所以你會發現,自在和自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自在狀態是盡量避免思考,所謂無知即快樂;而自由狀態,恰好需要大量思考。

比如,一個奴隸透過奮鬥,終於成為自由人;一個打工者,透過10年奮鬥,終於有了自己的公司;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經過堅持不懈的鍛煉,終於恢復健康之身……

每個人都渴望真正的自由,渴望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但真正實作的,寥寥無幾。

核心就在於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多數人更喜歡讓自己處在自在狀態,少數人才會選擇通往自由的那條路——不斷去思考事物之間的關系,並付出行動建立連線。

學習的本質是建立結構

沒有建立連線的思考,多半都是無效的思考。

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一種情況:我們在一個區域待久了就會產生一種幻覺——無所不知。這就是沒有進行連線思考的結果。

比如,有些人在公司待了七八年,他們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公司有什麽事情是我不知道的?」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站在公司內部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又如,我們活了二三十年,會認為生活中的很多事自己都明白,這是因為我們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已經悄悄關閉了和外界連線的大門,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比如,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麽我們學了那麽多知識,卻總是記不住,總是感覺自己什麽都沒學到呢?

通常,我們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力不行,甚至會認為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這些結論都是你站在多年學習的角度上得出的答案。

如果你將學習效率和家居收納這兩件事情做一個連線,就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據統計,每個100平方米以上的現代居所,家居物品至少超過4500件。你可以很輕松地記住家裏的5000件物品,但是在學習新知識上卻不行,核心就是學習效率低下,你的頭腦中沒有認知結構。

你想找一本5年前買的書,可以從書架上輕松地找出來;你想找安默西林,可以從臥室中的一個抽屜中快速地找出來……這是因為你對家居物品的認知是有結構的。

如果我們換一種情況,即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讓你收納和認知這5000件物品,會發生什麽呢?

比如,你昨天買了一本書,今天買了一件衣服,後天又買了幾個杯子,你將它們全部堆放在一起,最後直接把物品從第一個房間堆到最後一個房間。結果就是,屋子裏有什麽東西,你完全記不住。

多數人的學習習慣就是後者,所以無論你怎麽努力,學到的東西依舊很難記住。

截至今天,我大約思考了73個問題,這本書收錄了其中的35個問題。這本書在「掌閱」被改編為三個課程,分別是【12堂腦洞大開的思維升級課】【12堂腦洞大開的表達提升課】【12堂腦洞大開的職場進階課】,其中都凸顯了「腦洞大開」這個概念。

其實是因為每一個思考都連線到各種事物的本質,所以使大家倍感新鮮。

連線讓我們充滿無限可能

書名最終定為【認知顛覆】,這是由眾多讀者確定的。

讀者會有這種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在之前的思考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地開啟自我,突然遇到我這樣的思考方式,在認知上就會產生被顛覆的感覺。

當然,思考從來沒有所謂的高級、低階之分,只是存在連線方式的不同。

每一個人類個體都經歷了上億年的前進演化,為什麽我們會成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神經元有著更為豐富的連線。

英國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博爾的【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這本書裏,介紹過一個大腦神經元前進演化的事實:

在原始生命時期,腦神經元中的資訊可能是非常單一的,比如可以形成類似紅色、一個圓點之類的簡單想法。這些簡單想法又逐漸連線起來,形成諸如動物、樹木之類的整體概念。

人類在早期智人階段,面臨的生存壓力十分巨大,互相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這時大腦在整體概念的基礎上,又前進演化出團隊、重量、形狀等更復雜的抽象概念。

在智人的成熟階段,也就是約5萬年以前,人類更是將抽象概念發揮到極致,最終產生故事、圖騰崇拜等內在信念(blind beliefs)。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反復提到,正是因為人類這種講故事的能力,才讓我們擁有更大規模群體合作的優勢,最終引領我們統治了地球。

從簡單想法到整體概念,再到抽象概念,最後到復雜的內在信念,整個過程就是大腦神經元不斷組合、連線的過程。

比如,理解紅色這個概念,也許只需要幾百個神經元,但如果要理解國家、宗教這種復雜概念,則可能需要幾百萬個神經元的連線。

【超體】這部電影中講述過一個概念:人類大腦大致只開發了5%~10%。所以女主角露西因某種手段而開發了100%,簡直就成為無敵的存在。

從大腦神經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人腦在思考很多事件時,都處於100%活躍狀態,這是經過監測的。

但從知識連線的角度來說,「人腦只開發了一部份,還有巨大潛力」這個概念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大腦中所學知識的連線效率很可能還不到0.1%,如果這個效率提升到20%,甚至是50%,那將是一個多麽可怕的局面!

世界的連線一定是越來越復雜的,你現在不去做的事,AI也在瘋狂地幫你做。

然後,在某一天,真正顛覆你。

我們如何去顛覆

這個時代到處都在講顛覆,每天都在誕生新物種,然後從舊物種完全不了解的領域,將它們徹底顛覆。

究竟什麽是顛覆呢?

在【顛覆式創新】中,克里斯坦森做出了最經典的詮釋:「顛覆是市場形成了新的價值網絡,從而使舊的價值網絡突然崩盤。」

比如,諾基亞手機的銷量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第一,諾基亞公司把手機做得越來越堅固耐用、按鍵越來越多、外形越來越誇張,這就是舊的價值網絡——使用者更習慣質素更好、功能更多的手機。

蘋果手機面世以後,盡管非常不耐摔,按鍵也只有一個,外形也極為簡單,但這樣的新物種卻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價值網絡——使用者更喜歡流暢的系統、豐富的App以及手勢互動。

站在諾基亞公司的角度來看,公司什麽都沒有做錯——手機按使用者需求調研,市場也經過了分析,行銷也逐步擴大,但就是被顛覆了。

建立「混沌大學」課程的李善友教授曾經對顛覆式創新講了一個概念——價值網裏至少有三個角色:一是客戶;二是對手;三是投資人。

我們在價值網絡中,無時無刻不被這三件事物所繫結,最終被一個價值網絡牢牢鎖死。

除了商業社會,我們在生活中同樣如此。

客戶,可能是你的配偶、孩子、父母或是其他一切需要你負責的人。

對手,如你追女友時會面臨競爭、面試時會和其他人競爭,你的孩子進幼稚園也需要和其他家庭競爭。

投資人,直接來看是你的老板,實際上最大的投資人,是自己。

人的一生都在這些人形成的價值網絡中掙紮。所以你會發現,互聯網時代來臨後,價值網絡也發生了變化,父母那一代人很容易被顛覆。

當然,我們也會很快被後面的人顛覆。

從一個舊的價值網絡跳轉到新的價值網絡,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可能意味著你需要和人生中最關鍵的人重新建立連線。

為什麽思考這麽痛苦,我依舊不斷去思考?因為這就是人生,你必須無時無刻地去考慮同這個世界的連線。把許多東西真正想透了,也許才有真正自由的那一天。

這本書中,完全沒有那些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從一個重新連線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思維類的書籍都很難寫,因為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是不可能的。

但這些書你理解起來又非常容易,因為你無須改變,只需要換一個看世界的角度。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認知顛覆

程驛

社會科學

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