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卷首
人生,不僅只有詩和遠方,更有忍辱和茍且!可惜,當我們懂得了這句的含義時,基本上都是「有故事的人」。我們或自嘲著笑,或悵然猶記少年勇,空悲今夕兩鬢霜。其實,倘若換個角度想,這又何嘗不是人生最美風景呢?
猶如那枝頭的果實,沈甸甸的低著頭,再無翹首遠瞻的傲態——譬如豐收之兆,猶如人生巔峰。
故而莊子曰:物各其主,人各其用,順之則成,逆之則敗!所以,若有一天,你懂得向這三個人低頭時,就說明你的人生將要達到巔峰。
其二:有一種低頭,叫智慧
眼前的一切如天堂,鹹陽皇宮的壯麗和奢侈,讓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劉邦等人,都看直了眼——土豪!這才是真正的土豪!
劉邦貪婪地摸著龍床,突然一躍而上就躺在了上面。爽啊,皇帝的龍床,秦始皇和胡亥能躺,我沛縣的劉老四就躺不得?
劉邦住在了這裏,流連忘返在這土豪窩內,全然不管外面手下,都在學他的模樣。終於樊噲闖入道:「這樣下去不行,項羽虎視眈眈,若殺來我們全要死。老大 你快出去,管管外面弟兄。」
劉邦一瞪眼,罵:「打了這麽多年仗,享受享受不行嗎?」
樊噲被罵走,於是他求助於張良。不久後張良來了,說了跟樊噲幾乎是一樣的話。再看劉邦,頓時一副幡然醒悟的模樣,對著張良是低頭鞠躬,然後走出皇宮不但來了個「約法三章」,封存皇宮中的一切,並身先士卒帶著全軍結束鹹陽。(出自【史記】)
點評:劉邦對張良低頭,卻對樊噲高昂著頭,為何?
只因那時的張良,是代表韓王來協助劉邦的,根本不是其下屬!而劉邦卻非「張良不娶」,必須要把張良搞到手。故而這次低頭,就是劉邦的蓄謀。果然後來,劉邦如願以償得到了張良,在其運籌帷幄之下,打敗了項羽,攀上了人生巔峰。
所以,向最能幫助自己的人低頭,是智慧。當然,其過程你也可以如劉邦這樣,玩個小花招,這叫聰明。須知,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強逆不得,哪怕你再牛!懂了這點,人生巔峰還會遠嗎?
其三:有一種低頭,叫格局
正考父是孔子的祖先,學問強,才德高,受到國君 賞識。先封其為「士」,正考父躬身謝拜。不久,又升為「大夫」,正考父慌忙叩謝。最終正考父,竟然當上了「上卿」。
再看正考父,謝恩時幾乎是匍匐在地。且更讓人奇怪的是,從此後他就總喜歡溜邊走,從來不站在中間,去享受前呼後擁的得意快感。無論見了誰,哪怕明明地位比他低許多,也是必先低頭施禮。
莊子看到這段記載後,大聲為正考父叫好,說:「智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達生之於情者傀,達於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
轉譯過來就是:聰明外漏和勇武沖動,這都招人 恨,而強行仁義必遭苛責。所以,通達性情的人,能成大器,醉心於智巧的人,多有小成。通達天道順其自然,通達人道茍且能安。(出自【莊子】)
點評:對莊子的思想,往往「越有故事的人」理解得越深,因為很難用言辭準確說透,更多靠「悟」!所以筆者勉強從「為何正考父被莊子贊美」這裏切入點評了。
很明顯,正考父不是向一個人低頭了,而是向幾乎所有人「低頭」!由此莊子才對「聰明外漏和勇武剛猛」等批判,認為不符合天道——這其實就是格局。
至於莊子的理由,則是【道德經】中這句: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正所謂:反者道之用!
一個人的格局越大,就越懂得謙卑低頭,譬如江海之所以能成江海,在其容量,這就是向「弱者低頭」的道理!不懂得向弱者低頭的人,是很難達到人生巔峰的。哪怕我們沒有大誌向,那麽向「弱者低頭」,給予其尊重,照樣也能體現出,做人的涵養和胸襟,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巔峰呢?
其四:有一種低頭,叫圓滿
什麽樣的人生巔峰,都包含在「圓滿」兩字中。而人生圓滿,有一個決定性的指標,那就是「家庭圓滿」。甚至,一個人哪怕再平凡,只要家庭圓滿了,那麽也就等於達到了人生巔峰。
所以,對父母低頭,是圓滿!還記得我們幼小時的場景嗎?我們仰著頭,伸著手,喊著「抱抱」。只要你還記得,那麽當我們長大後,對父母低下頭,抱住父母,告訴他們:我們還如過去一樣愛他們,渴望他們的擁抱。這是不是圓滿?必然是大圓滿。
所以,對愛人低頭,是圓滿!一路風雨坎途,始終兩手緊緊相牽,哪怕曾有過爭吵甚至憤怒。但當夕顏燃燒時,彼此牽手互視著,笑談回憶著當年,這是什麽?對,也是圓滿。那麽對愛人低頭又如何呢?你會發現,懂得低頭,也就等於擁有了圓滿,達到了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