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一個家庭變好的底層邏輯:反消耗

2024-07-27情感

每個人的家,

都是他自己的城堡和要塞。

作者:洞見yebo

【家庭覺醒】裏說:

家,是身體的港灣,心靈的歸宿,是我們永遠的庇護所。

如果家人之間總是相互消耗,那麽這個給我們溫暖的天堂,轉瞬間就會淪為地獄。

現實中,很多家庭都充斥著爭吵與指責,大事小事都斤斤計較。

久而久之,就只能在無盡的內鬥中,讓彼此疲憊不堪,也讓整個家變得千瘡百孔。

懂得體諒包容,給彼此以療愈和溫暖的家庭,才能和睦興旺。

家人相處,需要的是彼此支撐,而不是互相撕扯。

一個家庭能夠往上走的底層邏輯,永遠都是:彼此滋養,互不消耗。

1

作家馬德說, 大多數不幸的家庭,都來自無端的嫌棄,和隨時隨地的挑剔。

一個家庭若充滿指責,再小的事也會變成難以調和的矛盾。

久而久之,只能不斷消耗彼此的耐心與情分,最終使得家成為一個恐怖的精神刑場。

作家盧丹丹曾講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不止一次跟她抱怨老公不好,自己早就想離婚了。

剛開始盧丹丹還不能理解,直到有次她到朋友家去做客,才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裏。

當時朋友在廚房做飯,她的老公在書房處理工作。

朋友忙活一小時,做好了三菜一湯。

飯桌上,朋友的老公用筷子指著一盤荷蘭豆炒臘腸說:「為何不用牛肉來炒?更好吃。」

過了一會,又補充說:「煮飯的時候怎麽不放兩滴花生油?米飯一點光澤也沒有。」

他一邊吃飯一邊挑剔,不是味道鹹了就是淡了,最後又說到廚房衛生問題。

聽到他一直在挑朋友的刺,盧丹丹感覺如坐針氈。

朋友可能也覺得面子上掛不住,對丈夫怒吼:「有得吃你就吃,有什麽好挑剔的?」

就這樣,兩人甚至不顧外人在場,直接就吵了起來。

正如盧丹丹所言: 很多家庭的悲劇,並非來自災禍,而是萌生於家人間無休止的內鬥。

一個怨氣過重的家庭,遇事總是相互挑刺,時間久了再熱的心也會變涼。

對家人來說,那些尖酸刻薄的言語,給內心劃下了一道道深刻的傷口,無法被輕易治愈;

那些被隨意揮霍、透支的感情,也根本彌補不回來。

家人間的相互指責,就像白蟻一樣,會一點點蠶食家庭的根系,直至動搖根本。

2

家庭問題專家劉禾粟,曾對100個家庭進行深入研究。

她發現,一個喜歡算賬、愛計較的家庭,他們的日子往往越過越慘淡。

人,越計較越疏遠;事,越計較越煩惱;情,越計較越冷淡。

家人之間,凡事總是斤斤計較,只能在一次次的算計與消耗中,慢慢將彼此拖垮。

電視劇【完美伴侶】中,林慶昆和吳敏是一對夫妻。

結婚後,丈夫林慶昆把事業搞得風生水起,吳敏則成了全職主婦。

本是一對羨煞旁人的伴侶,但生活的一地雞毛,讓兩人變得互不對付。

在吳敏看來,丈夫眼裏只有工作,絲毫不顧家庭孩子。

孩子食物中毒進醫院,林慶昆只是口頭關心一句,就讓吳敏自己照看。

而在林慶昆眼裏,妻子不工作、不上班,就在家帶個孩子,有什麽辛苦的?

自己跑業務,跑客戶,拉投資,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哪有時間兼顧家庭。

就這樣,兩人一個覺得不被理解,一個覺得對方不夠體貼。

為此他們三天兩頭就要吵一次,誰也不肯讓步。

不滿和怨懟越積越多,結果就是,兩個人越過越心累。

心理學家占士說, 家庭就像公司,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與分工。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力量,共同經營著家。

如果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無視別人的付出,結果只能讓彼此離心離德,漸行漸遠。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很容易針鋒相對,處處計較。

可賬算得太清楚,過於錙銖必較,整個家就會在各自為營中淪為一盤散沙。

3

心理學家積遜,將家庭相處模式分為兩種:「消耗型」和「滋養型」。

「消耗型」的家庭,家人之間總是相互指責、埋怨,給親情造成無法彌合的裂縫。

而「滋養型」的家庭,永遠是理解多於苛責。

凡事不責難,多給彼此一點包容與關心,家庭才能真正成為遮風擋雨的港口。

豆瓣博主曉倩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一天天氣陰沈,曉倩在出門前,接到丈夫打來的電話,提醒她關好門窗。

曉倩滿口答應,可她著急出門,臨走前還是忘記了關窗。

就在她出門不久,就下起了大雨,雨水穿過窗戶淋進了家裏。

兩人回到家,發現很多家具都浸泡在雨水裏,就連丈夫放在窗邊的電腦也被淋得濕透。

她原本擔心丈夫會因此大發脾氣。

沒想到丈夫不僅沒責怪她,反而安慰說:「沒關系,剛好電腦也舊了,重新換一台。」

就這樣,一場可能的風波就消弭於無形。

兩人平時相處,總是這樣相互包容、理解,結婚多年,幾乎從未有什麽大的爭吵。

作家德賽萊說, 沒有容忍和體貼,家庭還成什麽家庭呢?

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難免會有磕磕絆絆,小至日常的沖突,大至觀念的碰撞。

如果我們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點評,去指責,家人間的關系只會變得更糟糕。

但只要肯為對方想一想,再大的矛盾,也能如冰雪消融。

在家庭當中,親人比道理重要,包容比責難重要。

多一點體諒與寬宥,家人之間才能少一點消耗,彼此齊心協力地將日子過好。

4

理學大師孫奇逢說:「家運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權,而其自操之。」

家庭的幸福,需要家中每位成員的通力合作。

彼此少些計較,多些支持,勁往一處使,一個家才能擰成一股繩,攜手把生活過得蒸蒸日上。

紀錄片【功勛】裏,講述了科學家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釗的故事。

自兩人成家以來,屠呦呦始終醉心於科研工作,常常忙得顧不上家庭。

有一次,屠呦呦自告奮勇要去接女兒。

結果因工作太投入而忘了時間,等她趕到幼稚園,女兒早已被丈夫接走。

回家後,丈夫不僅沒提這事,還主動照顧女兒,讓屠呦呦安心看資料、做研究。

平日裏忙於研究,屠呦呦很少能為家庭做些什麽。

李廷釗卻絲毫不在意,反而獨自包攬了家庭內外所有的事。

大至人情往來,小至洗衣做飯,他都主動一力承擔,甚至不讓屠呦呦插手。

正是這份不計較,使得幾十年來,夫妻倆的感情一直和和美美。

作家鮑鯨鯨說:

「不論屋裏還是屋外,若有愛長駐,彼此共同使力,那就是真正溫暖甜蜜的家。」

在家庭中,所有成員本來就是利益共同體。

很多時候,與其在計較中相互消耗,不如給對方多一些依靠與支持。

有了足夠的理解和幫襯,一家人才能相互給予能量,溫暖、治愈著彼此。

與家人相處,學會彼此支撐,少算賬,多付出。

凡事擔待,互為倚仗,家庭這艘小船,才能順風順水,到達幸福的彼岸。

英國法學家科克曾說過: 「每個人的家,都是他自己的城堡和要塞。」

家是抵禦萬箭的盾牌,亦是滋養生命的源泉。

在這個充滿愛、歡笑與溫暖的殿堂中,需要的是相互尊重、關照、擔待和理解。

與家人相處,能包容就不要指責,能體諒就不要計較。

多說一點舒心話,多做一些體貼事,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家庭才能成為我們一輩子的依靠。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