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2024下半年,在單位必須戒掉的3種情緒勞動

2024-07-09情感

生命的有限性讓人生的意義變得更為深刻動人。在每個心跳的瞬間,我到底是誰,又應該如何行動,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抉擇。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這樣說:「我們都是星塵,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

——沙恩·卡羅爾,【讀者】2024年第13期

這是不是工作時的你?

工作一天,感覺也沒幹啥,已然筋疲力盡;

下班回到家,什麽都不想做,誰也不想理;

周末剛過,一想到工作,就打不起精神。

不管大小,只要跟「工作」有關的事兒,你只要想到,下意識就會覺得「疲憊」。

這種「疲憊」真的正常嗎?

【人性的優點】一書中指出:「工作中,真正難以恢復的疲累,往往都是受心理或情感因素的影響。」

因為在上班過程中,除了體力和腦力勞動外,我們還需要付出第三種隱形勞動——情緒勞動。

很多時候,真正拖垮我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中過載的情緒勞動。

2024年下半年,戒掉不必要的情緒勞動,把精力放在推進工作上,才可能在單位幹得遊刃有余。

來源:視覺中國

「我一定是哪裏沒做好!」

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一片大森林裏,巡查員狐貍因為工作幹得盡職盡責,深受國王獅子的偏愛。

有一次,狐貍在執勤的路上遇到了獅子。

它主動上前打了聲招呼,但獅子看都沒看它,便徑直走開了。

狐貍因此犯了愁:「國王和平時不一樣,它好像在生我的氣,一定是我哪裏沒做好!」

它邊走邊想,一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水坑陷阱裏。

此時的狐貍,沒有立刻呼救,而是繼續沈浸在「工作沒做到位」的胡亂猜想中,以至於錯過了幾次向路人求助的好機會。

等到第二天被發現時,狐貍已經奄奄一息,差點凍死在水坑裏。

原來,獅子經過狐貍時,因為思考事情入了神,沒有聽到招呼聲,並不是故意不理它。

而狐貍卻因為想太多,讓自己陷入了困境。

環顧當下,有的職場人如故事中的狐貍,自我懷疑,反芻不前;而有的人轉念、總結、不斷行動,最終尋得了良方。

余華曾在訪談節目【保持對話】中坦言,自己寫作40年,也內耗了40年。

寫作之初,稿件頻頻被退,他一度自我懷疑,不知是否應該繼續寫下去。

有了一些名氣後,他又糾結於如何寫出更加打動人心的故事,常常心中想了千萬遍,行動上卻遲疑不決。

他形容內耗和寫作的過程很像,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尋找一種出口。

尋求出口之路固然不易,但想要擺脫當下的困境,唯有沖雲破霧,在行動中找到答案。

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余華將內耗化為動力,在一字一句的反復推敲中,寫出了【活著】【兄弟】等多部經典佳作,迎來了屬於他的人生出口。

他在訪談中總結:

凡事都有兩面性,很多時候,內耗是一種消極情緒,但往深層次講,內耗也有積極的一面,源於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點。

面對工作中的自我否定、猶豫懷疑等內耗情緒時,不妨學習余華的心態:

接納自己的內耗,並持續行動。問題的出口找到了,內耗便結束了。

來源:視覺中國

「您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

最近,小A因為工作愁眉不展。

原來,她來到現在的公司已經一年有余。

剛入職時,為了與同事處好關系,只要大家有事找她,她來者不拒——下樓代買咖啡、幫領導做PPT,幫同事最佳化方案……

時間久了,她心中不甘願,卻又礙於情面,不好意思開口回絕。

直至年中評估,評優的名單裏唯獨落下了她,她才幡然醒悟:

「無邊界的忍讓,換不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卻讓自己陷入了負面情緒的拉扯中,也實實在在耽誤了成長。」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對「邊界感」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換句話說,如果你希望工作不被「別人的事」侵占,你就需要建立清晰的邊界,否則被越界的困擾是必然發生的。

【人民日報】發文說:「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凡事有度,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

在單位也該是如此。

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尊重自己的感受,守住自己的底線,勇敢地說「不」,哪怕從一件小事開始。

來源:視覺中國

「我都行,你們安排就好。」

一位微博網友曾向某大V求助:

「在單位因為業務能力強,被領導器重,受到同事的排擠,心裏很難受,不知道怎麽調節?

「比如他們一起吃飯不叫我,有事情單單不和我說,一起聊天時不搭我的話。」

大V表示不解,問:「你出來工作是為了什麽?交朋友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

職場本身是一個利益場:

如果遇到誌同道合的同事,是幸事;但是如果因為優秀被排擠,則往往是利益使然,問題不在自己身上,沒有必要放低姿態,刻意強融。

牛羊才會結隊,猛獸從來獨行。

如果僅僅因為害怕不合群而勉強自己進行社交,盲目地討好別人,除了增加額外的情緒勞動,對自我提升毫無作用。

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時間去精進自己。

自媒體從業者歡歡也曾公開分享過她的「不合群」經歷。

進入職場後,為了快速融入集體,她頻繁參加各種聚會。

聽同事談論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嘴上要扯著笑;

聽一群人講八卦,明明很無聊,卻還要一直問「然後呢然後呢?」

一起點飲料,同事們都選咖啡,自己不喜歡,但還是會說:「我都行,你們安排就好。」

生怕自己顯得不合群。

但是慢慢地,她發現,刻意合群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內心的孤獨和疲累。

痛定思痛,後來她不再追求低質素的合群,不再盲目討好別人。

而是重新審視自己,利用業余時間進修學習,提升自己。

幾年後,她的收入翻了幾倍,職場角色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升級成了擁有20人團隊的創業者,身邊凝聚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合作夥伴。

「不是一個頻道的人,強融也只是一場落寞。」

在單位,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距離是:合則悅,不合亦坦然。

不刻意合群,專註自己,提升核心能力,才是正確的職場生存法則。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權力心理學】一書中說:

「真正因生理消耗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我們所感到的疲勞絕大部份來自情緒。」

在單位,想要走得長遠,走得舒心,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察覺,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勞動。

自我內耗時,接納情緒,在行動中突破自我;

對方越界時,守住底線,在拒絕中保護自我;

被人排擠時,不必強融,在專註中提升自我。

2024已然過半,在單位忙碌著的你或許並不輕松。

格局開啟,站在人生的高處,如同【讀者】上說的,一個人一生大概有30億次心跳:

生命的有限性讓人生的意義變得更為深刻動人。在每個心跳的瞬間,我到底是誰,又應該如何行動,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抉擇。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這樣說:「我們都是星塵,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

願你我在接下來的時光裏,都能在自己的世界裏,抓住自己的命運,足矣。

作者:初一。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關註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聯系我們,獲取授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