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羽
昨天晚上,我媽吐槽 84 歲的奶奶,現在特別怕死。
起因是我奶奶吃完飯以後,肚子有點脹氣,她非要去藥店拿藥,吃了以後才安心。
我媽就比較無語吧,在她看來,肚子脹氣是件很正常的事,犯不著再去花錢拿藥。
我的嬸嬸早就說過一句話: 媽現在年紀越大,真的越怕死,一點小事就要趕緊去醫院,不管花多少錢都要治,比我們還要積極。
當然,我嬸嬸吐槽的原因,是我奶奶沒存款,也沒退休金,奶奶的開銷肯定都是我爸爸,還有我叔叔家共同承擔。
因此,每次見到我奶奶一點小事就要花錢看病,我媽媽跟嬸嬸總會在背地裏吐槽。
我發現,不光是我奶奶,我外公老了後也是這個樣子。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對於生死反而越發不能淡然。
我記得外公年輕的時候,說人這一輩子,活個七十歲就夠了,後來外公活了 80 多歲,真正等到他七十歲的時候,外公特別愛惜身體,甚至有一種關於好好活著的執拗。
外公的 6 個孩子都很孝順,我深刻記得,外公在生病的後兩年,真的想怎樣就怎樣,醫院都不知道換了多少個。
有一次,我外公住在縣醫院,聽說鎮上有家比較醫院比較好,非要從縣裏往鎮上醫院轉,孩子忙得不可開交。
後來,明明沒什麽事,外公自己非要轉來市裏面,說大醫院更好,無奈大家只得聽外公的話,派了 2 個孩子跟著來 市裏醫院 照顧。
因此,比起來的話,我發現反倒是很多年輕人,說起死亡有一種淡淡的釋然。
我的一個同學,前段時間還跟我感慨,說自己活到五六十歲就夠了,不想活得太久,到時也是遭罪。
我回答: 你現在還年輕,你才會這樣想。真的走到生命的晚年,你應該就不會這樣想了。
為什麽人越老,往往越怕死?
仔細想想,應該有 3 種 原因,很真實 。
第一,對於未知的恐懼;
這是人的本能。
關於自己未知的事,肯定會有相應的恐懼。
生命永遠是一趟單程列車,不可返回,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只知道自己來時的路,還有行走的過程中,能夠欣賞到沿途的風景,但關於終點真正的歸途,沒人知道。
我們只知道有歸途這件事,知道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生命的這場旅程會戛然而止。
這個問題一旦細想的話,真的很容易讓人感到惶恐。
年輕的時候倒還好,明白人生才剛出發,接下來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在路上不斷浪費,但隨著生命的不斷向前,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但偏偏又有一種未知感。
你不知道你會在人生哪個瞬間,突然就離開這個世界,也不知道離開以後的情況,顯然這沒人知道。
你將要走向的,是一片純粹的虛無。
而虛無,本身就會衍生出下意識的恐懼。
第二,害怕現狀的失去;
生命的離開,意味著失去。
關於現狀所有的失去。
自己目前擁有的東西,還算健康的身體,你喝的水,吃的飯,走的路,見過的人,都是因為你目前還存在著,你的存在才是這一切存在的根本。
當你不再存在以後,在你的意識裏,就是全部事物的失去。
而人的本能,就是拼命抓住自己一直擁有的事物,既然擁有過的話,就不能再接受失去,這一點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基本都是如此。
想想人活了一輩子,不管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什麽,好的或者是壞的,其實最終都會化成自己的財富,正是你人生的經歷,造就一個相對完整的你,生命本身只會因為這些經歷變得更加厚重。
因此,站在生命的晚年,人往往會對年輕時的得失感到特別平糊,曾經拼命追逐的東西,可能會瞬間放下,感覺不過如此。
這個心態下,人自然會更豁達,也更擁有接受一切的心態。
那麽,此時人生的意義感會增強,不舍感同樣會增加。
人到晚年的害怕失去,此時也就會在情理之中。
第三,對於生活的不舍;
這種不舍裏面,往往會包含著很多情緒。
比如,對親人的不舍,對於現狀日常的不舍,對於自己擁有東西的不舍等等,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概念。
甚至有的人,可能晚年的生活並不那麽美好,但只要這種生活裏面,還有任何一種自己認可東西的存在,一旦想到要失去,肯定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不舍。
這是我們思維的一種本能。
就像讀書的時候,其實絕大部份人都不喜歡那種帶著極大壓抑跟競爭的氛圍,我記得我高三那一年,基本是一走進教室就頭痛,但畢業以後,卻莫名開始懷念起來。
如今竟開始認為那時美好,經常會感慨一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只要時間向前,對於過去都會有一種不舍。
生命的盡頭,尤其強烈吧。
綜上,生命到了晚年的留戀,是人生的一種本能。但不管如何,結局卻都是既定的。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辜負當下的時光,在活著的每一天裏,盡量感受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