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時尚

誰能稱得上「最後的明朝人」?

2019-09-30時尚

1645年北韓鳳林大君從北京回國時,有九位明朝仆人隨同返回,史稱九義士。在隨後三百年的歲月中,這九人的後人在北韓社會中被稱為「皇朝人」,他們也一直以明朝遺民自居,直至現在,是為「最後的明朝人」。

永歷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明朝最後一面旗幟在台灣倒下,普天之下只有東國之地還保有最後一方殘山剩水。在明朝滅亡後的二百多年間,對明朝的思念貫穿了北韓王朝政治與思想生活的始終。在最初的幾十年中,復明運動是北韓王位合法性的最大來源。北韓君臣以大明遺臣自居,尊周思明思想根深蒂固,「大明天地,崇禎日月」使他們自豪的宣稱「北韓,乃大明之北韓也」,「喚我做大明人」。直到1897年大韓帝國建立時,仍然有人要求北韓高宗北伐中原恢復大明才可稱帝。

明朝以傾國之力禦倭援朝,北韓以赤誠事大相報,是中國古代史中朝貢關系的典範。真是禮失見諸野,北韓君臣一直刻意維護著大明遺民的身份認同。東去的遺民始終被稱為「皇朝人」,其後代被稱為「皇朝人子孫」,與其他歸化的華人身份嚴格區分開來。這些遺民後代免除徭役,獲得了只有兩班才有的科舉資格,故而得以永保皇朝人的身份。

北韓王朝二百余年「萬折必東」的堅持,使得「皇明人」的血脈不絕,直到當下,仍然有那麽一群人,在南韓首爾華陽洞朝宗巖,他們組織「明義會」,重修大統廟,崇祀明太祖、神宗、崇禎三帝,並鳳林大君九義士和宋時烈等先賢,編纂【朝宗巖文獻錄】、【朝宗巖文獻錄續集】、【朝宗巖文獻錄後記】和【大明遺民史】,是還在世的「明朝人」。

明義會沒有官方網站,在互聯網上也少有可靠資料,只有一篇被反復轉載的自媒體文章。為了敘述的準確性,除實地圖片外,筆者只參照學術出版物,力求對這些「明朝人」有一個正確的描述。

據馮爾康教授【文化史散論】一書頁181-185,1684年,宋時烈向加平郡守李齊杜建議,在朝宗河沿岸祭祀崇禎。宋送給李崇禎手書「思無邪」模本和自己手書的孝宗大王文字「日暮途遠,至痛在心」,義士許格、白明海也同有此願。白明海從漢城宣武祠得到宣祖大王「萬折必東,再造藩邦」禦書。李齊杜將三者刻於朝宗河邊的巖石上,並於崇禎殉國日祭奠。這是民間自發的祭祀,比1704年北韓國王建造大報壇祭祀早了20余年。

後大統廟在朝宗巖建成,以明朝於正月初四建國,每年的這一日舉行祭祀明太祖的祭禮。1804年北韓宗室李俁手書「朝宗巖」摩崖石刻,趙鎮寬撰【紀實碑】亦立,碑首仍然用篆書刻著「有明北韓國」,碑文末尾年月仍用崇禎紀元。1831年九義士後人王德一、王德九、馮念祖、黃載謙、鄭錫一等從漢城移居朝宗巖,守護大統廟,同時興建九義行祠。

在北韓王朝時期,除上述三人,李恒老、柳重教、金永祿、李俁等北韓人,明朝大臣麻貴、李如松、李如柏、石星的後人,以及九義士的後人,構成了朝宗巖祭祀的主要社會力量。

日本於1934年拆毀大統廟,禁止祭祀明朝皇帝。 1958年在韓明朝人後裔恢復祭儀,1975年京畿道政府將朝宗巖定為名勝古跡保護地。1978年朝宗巖保護會成立。1979年大統廟重建,1980年祭祀,正位為明太祖、神宗、崇禎三帝,東從享為南韓九賢,西從享為九義士。

祭禮繁雜隆重,與祭者穿明朝服飾,有晨裸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分獻禮、飲福禮和望燎禮,演奏古樂,誦讀神詞。

據【南韓研究論叢】第四輯頁345,1985年南韓人口調查顯示,九義士中王以文後裔800人,馮三仕後裔361人,鄭先甲後裔871人,黃功後裔619人,楊福吉後裔179人,散居南韓各地的九義士後裔總計3000人左右。

這些明朝遺民後裔成立了朝宗巖保存會,明義會,九義士子孫親睦會,致力於朝宗巖的祭祀活動。據馮爾康【近現代海內外宗族史研究】頁330,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九義士中馮三仕的後裔馮榮燮,曾執教於京畿道大學,編纂了【大明遺民史】等資料,是明義會和大統廟祭祀的主要推動者。

大統廟祭祀屬於民間私祭,在北韓王朝時期,受到官方和官員個人支持,多少屬於官私合辦,北韓社會參與者眾。由於當代南韓政府不再崇明,大統廟祭祀則完全成為民間祭祀,參與者多為華裔,南韓人參與者少,在南韓社會中,知之者也不多了。如今在世的這一輩遺民後裔,恐怕真的是最後的明朝人了。

最後貼一下國人遊記圖片(侵刪)

崇禎手書「思無邪」
【紀實碑】
崇禎紀年
有明北韓國
左為大統廟守護人員
大統廟太祖、神宗、崇禎神位
崇禎畫像用錯,經國人指出,現已撤換
2017年4月九義士後人家祭三帝

筆者未能至,觀圖有感,拙詩一首:

甲申天變神州墮,藩邦八道存遺祚。
萬折必東三百載,日月昭昭有故國。